時間:2009-09-3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7[網絡]文化挑戰要有好心態
網絡性心理障礙是指患者往往沒有一定的理由,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以致損害身體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該病的典型表現包括:情緒低落、無愉快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食飲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濫用藥物等。
網絡性心理障礙的發病年齡介于15~45歲,男性占發病人數的98.5%,女性占1.5%。20~30歲的單身男性為易患人群。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網絡性心理障礙的起因可追溯到口唇期,嬰兒通過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并保留了對代表母愛的溫暖、關懷、安全等美好感覺的回憶和思念,而患者通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從口唇期結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滿足感。
8[犯罪]再度上升
據上海市愛心基金會對七區37個街道的青少年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638名16~18周歲閑散青少年中,3年內刑滿釋放的有71人,解除教養的有44人,被判處侵刑的有44人,暫不起訴的有27人,加在一起共186人,占閑散青少年的29.15%。另有表現差的84人,有嚴重不良行為的23人,有違法行為的15人,有犯罪行為的12人,加在一起共134人,占閑散青少年的21.00%。外還有一部分閑散青少年已接近違法犯罪邊緣。
新興城區的犯罪問題,特別是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也有著其不同一般的新特點和新軌跡。對浦東新區1993年至1998年有關違法犯罪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青少年違法犯罪對象在全部犯罪對象中所占百分比,有逐年下降趨勢,1993年占62.67%,1998年占46.96%,六年內其下降了15%。但是,其違法犯罪的絕對數卻無明顯減少傾向,始終占總數的一半左右。毒品中,冰毒已經成為青少年吸食的主要毒品。
9[仇親]代際沖突增大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15~17歲時,總愛和父母對著干,這種"作對"情形大約能持續2~3年,且在不同孩子身上表現得強弱不同。精神分析理論把這段青少年時期稱為"仇親期"。然而,往往在這段時期內,父母正處于波動的更年期,于是在獨生子女身上出現的"仇親"現象就分外明顯。
要解決"仇親"就得先讓家長了解孩子。研究發現,大多數獨生子女的攻擊性需要比較強烈,主要表現在好主動出擊、喜歡公開批評他人、好開別人的玩笑、拒絕與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歡報復、易為小事發怒等。攻擊性需要由許多方面組成,大部分方面具有消極性。同時,富有同情心和較富有同情心的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84%)。
眾所周知,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值較高,那么,孩子的成就需要也應該相應較高。然而,研究卻發現,成就需要較強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得多。32.5%的孩子在低分組,高分組只有12.8%。只有5.4%的孩子在學習需要的問題上選擇"報答父母或社會需要滿足家長對我的期望"。
10[民工子女]生存與教育亟待關注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已經超過380余萬,隨之而來的是超過20余萬的"流動兒童",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遠未完滿解決。
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喜歡上學和讀書,他們中有2/3的孩子轉過學,他們的適應性也很強,一般在1個月左右就能適應新環境。在受教育層面上,46.7%流動兒童覺得與上海的孩子相比是有差距的,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對上海孩子的羨慕甚至是嫉妒。
在上海接受教育,無論是在民工子弟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其收費都比外地欠發達地區要高。對于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師,家長反映孩子的分數中有很大的水分,教師的水平不高,有46.2%家長認為由一個教師全科兼任的方式很不合理。
如果不能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給以公平向上流動的機會,若干年后,這些孩子很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