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3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現在孩子的身體是不是比以前強壯多了?
衣食無憂,為什么還有孩子莫名選擇自殺?
性騷擾難道只存在于成年人當中嗎?
素質教育的大旗已經展開,孩子們的學業壓力真的減輕了嗎?
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真就水火不容了嗎?
性教育的尺度是否應該更寬松一點?
……
近日,上海社會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基于在上海300萬青少年中的廣泛調查,推出了當前青少年群落中最受關注的十大熱門問題。記者就此采訪了該所所長楊雄教授。
1[健康]體能素質全面下降
如今想在學校里找個“豆芽菜”身形的孩子,恐怕還真不容易,但要找個身形如水桶般的“強壯”孩子,倒是比較容易。必須承認,現在的孩子身體發育程度是比以前(1995年)高多了,貧血、齲齒的情況也減少了,但是,和身高、體重、胸圍的加速生長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沒有增長而是全面的下降。
體能五項檢測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立位體前屈——7~12歲兒童少年組平均下降0.4厘米,13~18歲青少年組平均下降1.8厘米、19~22歲青年組平均下降2.5厘米;
立定跳遠——7~12歲兒童少年平均下降1.85厘米、13~18歲青少年平均下降1.75厘米、19~22歲青年平均下降2.3厘米;
斜身引體、引體向上、仰臥起坐——7~12歲男性的斜身引體平均下降2.1次,13~18歲、19~22歲男性的引體向上水平分別平均下降2.1次與1.9次。7~12歲、13~18歲、19~22歲三個女性組的仰臥起坐,分別平均下降2.6次、1.2次和0.7次;
長跑——7~12歲男、女性的50米×8往返跑平均水平分別下降6.2秒和7.0秒;13~18歲男、女性的1000米、800米跑平均水平,分別下降9.6秒和12.6秒;19~22歲男女性的1000米、800米跑平均水平,分別下降了20.0秒和15.1秒;
短跑——綜合水平略有下降。
除此之外,痛風、高血壓、心血管病等原本不屬于青少年年齡段的病癥,如今也出現了,特別是糖尿病在15歲以下人群中的患病率已經達到9%,城市白領青年患脂肪肝約占12.9%。
2[學業]不降反而越來越重
自從實施“減負”措施以來,中小學生的課余活動時間明顯增多了。有了自主時間是否就意味著學業壓力減輕了?
調查發現,孩子們的作業負擔還是不輕。大部分學生每天要花費3個小時的課余時間完成老師和家長安排的學習任務。學生年級越高作業量越大,每天所花時間越長,如有41.2%的高中學生要花2小時,還有23.7%的學生要花3個小時或以上;初中學生的作業量略少于高中生,大多數(61.6%)人平均每天完成作業所需時間是1至1.5小時,只有略多于10%的人要花3個小時或以上;小學生的作業量最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每天大約只要花半個小時就能完成,54.5%的小學生要花1至1.5小時,不過,還有9.1%的人表示平均每天要花2個小時。學生在雙休日和國定假日花在作業上的時間要比平常多1個小時左右。
根據中小學生長身體的規律,需要每天睡眠時間為9小時,可是學生的睡眠時間在8小時以內的占48.6%,最少的一晚只能睡6個小時,在9小時以上的僅占51.4%,說明有近二分之一的學生睡眠時間不能適合增強體質、健康成長的需要。
3[性教育]開放環境下應提倡開放
在傳統醫療衛生體制中,青春期的少年處于兒科、內科和婦科“三不管”地帶,成為“醫學孤兒”。再由于青少年自身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成為不安全性行為的高危人群——據上海計劃生育生研所對上海某大學學生調查,在校生中9%的女生、7%的男生承認有性行為,在高年級中,有性行為的比例高達15~20%。
目前,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已經明顯劃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類渠道。正式教育渠道指家庭、學校與社會主動向青少年提供有關教育,非正式渠道則指青少年自行尋找的方式,如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同事間交流、網絡、碟片及廣告等。青少年現有的生殖健康知識大多是從非正式渠道獲取,調查中,不少青少年人承認性知識來自一些廠家廣告,甚至是來自于墻角、電線桿上的誤導性江湖廣告。即便是這樣他們中有一部分人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的信息量已經超過了父母輩。
據抽樣調查,上海市的未婚先孕者中無避孕知識的占25%,在流動人口中無避孕知識的未婚先孕者比例更高達50%。
4[消費]已經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
媒體報道,上海一名中學生有個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幾十塊錢才舒服。沒賺錢時就已經養成了花錢的習慣,這是獨生子女不良教養方式造成的消費特征。很多消費品,如手機,已經將青少年定位為主要目標群了。
“品味”消費是上海消費界一直高舉的大期,“品位”消費也成了部分青少年的主力追求目標。這類青少年注重的是商品的符號價值而非使用價值,消費的意圖不在于商品的物質性,而在于商品所象征的人的關系和差別性,從而達到一種心理的滿足,以此作為“身份”的象征。一項來自京滬兩市13~19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現在的中學校園,耐克鞋、阿迪達斯T恤等名牌商品比比皆是,對名牌表示很喜歡的學生占49%。
情緒化消費成為“獨苗”們的又一大消費特征。調查顯示,39.6%的中學生是憑一時的沖動買下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40.1%的人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用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消費是一種宣泄,是一種證明存在的方式。
吸煙,酗酒,觀看成人書籍和影像制品,進行成人娛樂活動等也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消費內容之一,這些不良消費,一方面與社會和家庭教育有關,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消費過程中的不滿意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一項對某高職院1200名學生的調查表明,問卷調查抽煙動機時,38%的學生是“一抽解千愁”。
5[心理]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上海一位初中女生,因為和媽媽在零用錢上發生了爭執,立即躥上6樓陽臺要自殺。樓下年長的看客們很納悶,現在的孩子怎么這樣輕言生死,是太作了嗎?
這個孩子不是作,她是認真的,這是青少年心理異常的表現。現在,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已經超過12.9%,有嚴重心理問題的“重災區”竟然是小學生。
專家列舉了以下5種比較普遍的心理通病及其成因,這些都可能引發激情性的自殺行為:
神經衰弱癥:長期精神過度緊張造成,表現為失眠、健忘、疲乏、頭痛頭暈、心情煩躁抑郁、易發怒、易沖動、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下降等。
點評:這部分青少年自尊心很強,追求上進,易自我加壓,家庭責任感很重,想盡早經濟獨立,渴望為父母爭氣。他們給自己定的目標往往較高,超出實際,一旦達不到,便陷入無限的自責、愧疚狀態。
強迫癥:該癥狀的特點是“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并存,兩者的沖突導致緊張不安、痛苦。
點評:這樣的孩子會明確知道自己的反應不正常,但沒辦法改變,他們所表現出的性格特征對大人有一定迷惑性,比如謹小慎微、墨守成規、辦事認真、喜歡過多過細地思考問題、過于追求完美、自制力較弱等。
焦慮癥:患有焦慮癥的青少年往往找不到引起焦慮的具體對象和理由,無端感到惶惶不安、心煩意亂,甚至產生恐懼感。同時伴有心悸、頭昏、惡心、手腳發冷等植物神經系統癥狀。
點評:這些孩子的內心深處往往有一種無法解脫、不愿正視的心理問題。個性特點方面表現為情緒不穩,自卑多疑,好夸大困難或回避困難,依賴性強、謹小慎微、優柔寡斷、神經質傾向等。
孤獨退縮癥:患此癥的青少年女生多于男生,往往情緒消沉、膽小怕事、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甚至不愿到公開場合去。一旦被迫出現在公開場合,則忸忸怩怩、面紅耳赤、手足無措、語無倫次。
多疑癥:表現為主觀臆測,無端猜疑。
點評:這些青少年往往性格內向,很少與人交往,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從而引起內心不必要的痛苦。
6[安全]普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與技巧
青少年同樣是性騷擾的受害者,調查發現,這種傷害往往發生于上學、放學路上和課間休息時間,騷擾者以民工、社會閑散人員為主。讓人擔憂的是,很多受害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對抗騷擾,而性騷擾還只是青少年安全問題中的一個小問題而已。
調查中發現,除火警電話號碼"119"有95%的人知道外,17%的被訪者不知道匪警電話"110",更多的人不知道急救電話的號碼"120",占了48%;對人體發生生命危險的征兆只有13%的人"很清楚";而對于突然受傷或急病的應付"很清楚"的只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