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7月10日,北京暴雨。7月12日,上海暴雨。7月14日,廣州暴雨。
進入6月以來,國內大部分地區連續出現大到暴雨天氣,繼而引發多起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洪澇災害。民政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已有555人因災死亡,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85.2億元。
相反,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評價與環境室透露,入夏以來,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已超過歷史同期極值。有人擔心,與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造成我國氣候異常一樣,今年又將是一個氣候反常的年份。
氣候突變 暴露人們應對不足在暴雨過后的這一周內,人們都在談論城市規劃和應急機制,而大學生李科的心里卻浮現出好萊塢電影《后天》的可怕景象:東京的冰雹、新德里的雪以及那涌向紐約的漫天海水。“我在想,是不是在我們有生之年,就會發生這樣的可怕情景。”他對早報記者說。
《后天》公映之后,今夏全球的怪異氣候更引起李科的恐慌。據報道,今年夏天,羅馬尼亞已經熱死18人的高溫,突然變成了夾雜著冰雹的暴雨;同樣遭受暴雨困擾的還有意大利北部、法國、南亞、美國東北部和日本等地。德國和意大利的山區,甚至上演了“七月飛雪”。
此時,在北京長安街邊的一個咖啡館里,心理學家林勇在接受《東方早報》采訪時嘆息說,現在的人心理非常奇怪:一方面拼命破壞環境,一方面卻害怕遭到報復,遇到災難時特別脆弱。“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京滬暴雨引起的恐慌和SARS引起的恐慌一樣,人們顯然還沒有做好應對災難的準備。”
去年SARS期間,中國人民大學的一群女生由于害怕,當眾哭泣。北京暴雨,李科說他當時在路上也非常害怕,“我幾乎是從蓮花池那兒游泳出去的,當時心里想,如果北京靠海,指不定就像《后天》里演的那樣了。”
林勇說,他并不了解氣候是否會突變,但作為心理學家,他覺得人們在面對災難時,應該具備對災難盡可能多的知識儲備和強烈的生存意愿和心理承受能力。但在此方面,現在的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還有很大欠缺。
南開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袁辛副教授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到過日本,同時也被這個多災國家的政府對民眾的心理輔導所吸引。
袁辛介紹說,每年的1月9日是日本的全國消防宣傳日,消防人員在市區主要街區演習,邀請民眾參加。傷者死者活靈活現,怎樣包扎怎樣救護有板有眼。同樣,為盡量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日本每年有專門的自行車日、摩托車日和轎車日,交通管理人員利用這段時間向各類駕駛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成為慣例的這種教育活動,使日本國民在面對災難時能沉著應對。
林勇認為,我國完全可以針對各地的不同,進行一些應對水災、地震的演習和訓練。
美報告稱2010年 中國將“北澇南旱”
其實,李科們的擔心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在電影《后天》放映前,一份被透露出來的美國國防部報告《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對中國在2010年可能會出現的氣候變化作了描述,并認為可能會威脅我國國家安全。
這份報告稱,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后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國現在“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時候可能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從2010到2020年間,因為中國需要給其龐大的人口提供糧食,所以受到越來越飄忽不定的季風雨的打擊特別大。季風帶來的洪水會剝蝕土地,而季風的不穩定性有時會導致雨量減少,進而致使大氣調節功能下降,冬天越來越冷,夏天越來越熱,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樣一來,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應壓力就會加大,中國將面臨巨大移民壓力。
對這個報告實現的可能性,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劉洪濱很是懷疑。他在接受《東方早報》采訪時說:“氣候在未來10-20年內的突然變冷僅是一個概率非常小的事件,雖然過去幾萬年以來確曾發生過氣候突然變冷,但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情況,還不足以作出氣候將會發生突變的結論。”
中國開始行動
但這仍然引起了國內氣象專家對于氣候突變的關注。
3月4日、5月10至12日,6月29日至30日,氣象專家們連續舉辦了三次有關氣候變化應對戰略的研討會。專家建議,應當把氣候變化問題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對待,加強對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對策的研究,建立國家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機制,并納入國家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系統中。
據國家氣候中心羅勇研究員介紹,他們已把報告的原文、要點及有關分析和建議,報告給了中央和國務院,而中央很快就作出了批示。
中國的氣候專家們顯然是受到了美國報告的啟發。正如報告執筆人之一施瓦茲所說的那樣:“盡管報告中所提到的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景象似乎超乎人們想像,但卻非常值得提前采取措施,正如美國人曾對歷史上其他一些重大事件事前就作出評估一樣———比如,1995年我們就曾對世界貿易中心是否會遭受飛機撞擊進行研究。”
羅勇感嘆道:“以前我們很少考慮過,氣候會在慢慢地漸進發展過程中發生突然變化。比如在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的趨勢中,是不是會出現突然降低的可能?這一點中國科學家沒有認真研究過,由此可能帶來的后果也沒有預計。”
“這份報告提醒我們,氣候問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問題”。他說。
事實上,中國氣象局局長、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早已作過類似的提醒。此前他多次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洪澇干旱等氣候災害和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繁,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氣候變化影響已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
氣候變異的威脅 確實存在
在接受采訪時,劉洪濱也承認,2010年中國出現南旱北澇的情況是有可能的。但他認為,“南旱北澇”并不是意味著南方將會像北方這幾年一樣降水非常之少,而是說南方降水可能會比現在要少一些。
但是,一位研究國家安全的軍事專家并不這么認為。他對早報記者說:“中國如果出現南旱北澇,那么我們急需未雨綢繆,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場5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們搞得這么狼狽,北方的抗洪經驗缺乏可見一斑;而南方長期受水災困擾,防旱的經驗也非常不足。”
針對美國報告中提到的中國可能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這位專家詳細分析了目前的情況后認為,這份報告雖然比較夸張,但低烈度的危險確實存在。
他說:“我國的許多戰略資源,都受到氣候環境的影響。比如我國的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都極不平衡;我國西部北部地區沙漠和荒漠地帶較多,而我國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能源產地,多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是經濟重心,如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就在海邊,但一場海嘯就能對這些地區造成災難性的打擊。”
在他看來,即使是中部河南等省,也存在“地上河”等危險。“黃河河床在河南部分地區高過城市地表,一旦發生水患,沿河城市將無險可守,而沿河軍事集結地也將淪入水底。對照一下報告的內容,(它)確實給我們提了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