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數日的高溫悶熱天氣,讓人免不了心煩氣躁,平日具備良好心理狀態的市民似乎也有點“心理發燒”。輕者情緒不佳、工作沒精神,重者心神不寧、亂發脾氣,影響工作和生活。高溫不僅使心腦血管等生理疾病者驟然增多,也給人的心理帶來不小的影響。
為小事煩躁不安
高溫天氣里,不少上班族不約而同選擇了出租車作為代步工具,但常常苦等半小時不見空車,上班要遲到了,人也等得又熱又累。而擠公交車的人同樣也不好受。在不少生活瑣事中,大家似乎都有一種情緒要宣泄,一旦遇到爆發的機會,這些小事馬上就成為潛在的導火索一觸即發。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的專家認為,“心理發燒”的主要癥狀是心情煩躁、易動肝火、好發脾氣、思維紊亂,不少人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他人鬧意見,自己也覺得內心煩躁,不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一般在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心理發燒”,尤其是氣溫超過35攝氏度、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心理發燒”的比例會急劇上升。
不適應環境是根源
連續的高溫天讓人恐懼和煩躁,實質上是人對環境不適應的表現。仁濟醫院神經外科徐紀文博士認為,高溫天氣影響了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即使有的人本身所處環境并不熱,也會因為外界強烈的光線產生一種煩躁的情緒,這已成了一種非條件反射。
在對環境不適應的同時,人們也會由此產生食欲不佳、睡眠不足和體內代謝方面的紊亂,最終影響到腦神經的活動。
徐博士提醒,夏季必須注意改善居住環境,既要有效地鍛煉身體,又要在睡眠和營養方面遵循夏季的養生之道,平時也要注意克服性格弱點,提高思想境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心理發燒”癥狀。
給心理降降溫
“心理發燒”對于夏季養生危害甚大,尤其是老年人,突然的“心理發燒”可能會造成生理上的舊病復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猝死等。專家認為,越是天熱,我們越要“心靜”,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氣和。根據夏季天氣炎熱和晝長夜短的特點,及時調整與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計劃。
專家告誡,預防“心理發燒”,要避免在最炎熱的時候外出,同時也不要在封閉的空間中待得過久。居室要注意通風,減少空氣污染。
在飲食上應堅持清淡,少吃油膩,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飲料,如新鮮蔬菜、水果、綠茶、啤酒、菊花、金銀花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同時,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飲烈酒,不抽煙。盡可能在養成良好的起居養生習慣的同時,達到一種“心靜自然涼”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