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孩子的心靈為何被忽視
忽視孩子心靈的成長,為什么會變成當前家庭教育中的一個盲區?
王振民認為,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父母看待孩子,把一切問題都集中在一個焦點上,那就是———學習。跟家長對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的熱情相比,家長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缺乏足夠的熱心。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一些學習問題也是由于心理素質不佳導致的。
王振民遺憾地表示,許多家長都對孩子的物質生活和學習成績較為關注,而對他們心靈的成長卻很少顧及,也正是這種忽視,導致了孩子們小小年齡便承受起與年齡不符的壓力。直到孩子出現了某種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后,家長們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有一位年輕母親,她的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得了一種怪病,從周一到周五,早晨一起床就惡心,但是雙休日卻什么癥狀也沒有。她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來有什么異常。在別人的建議下,她到心理門診去咨詢,結果卻讓她非常痛心:孩子患上了心理恐懼癥。這位母親痛苦地表示,她以前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常常要求孩子必須做到這樣做到那樣,但是從今以后,她再也不希望孩子學習有多好,能獲多大的獎,她惟一的希望就是他有一個健康的心靈,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心理素質差會直接影響到學習。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王極盛,從1999年開始對全國高考第一名進行研究并對北京市3萬多名中學生進行了心理測試。在研究中,他發現在20個影響高考成績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生考試中的心理狀態,第二位是考生考前的心理狀態,第三位是學習方法,第四位是學習基礎,而以前備受關注的記憶力僅排在第17位。王極盛認為,高考成功的規律一是硬件,就是考生掌握知識的水平;二是軟件,就是考生的心理狀態調節狀況,心里調節得好的話,能使高考總成績提高60到100分,而心理調節不好的話,則可能使高考總分降低50分以上。
關注心靈從溝通開始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幼小心靈的豐富。
讓王振民印象深刻的有這樣一件事情。一次,一位年輕媽媽打電話到雜志社咨詢,電話一接通,她就滔滔不絕地數落孩子的不是。當編輯在電話中知道她的孩子就在她身邊,小心地提醒她說:“您是不是先讓孩子離開?也許您說的話會傷孩子的心。”結果那個媽媽卻不以為然地說:“他哪有什么心啊!他要有心就好了,我也就不用這么操心了!”
孩子到底有些什么樣的心理需求呢?王振民認為,如果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需要理解,需要傾聽。孩子還沒上學的時候,他們的心理需求相對來說要小一些,他們逐漸長大之后,煩惱多了起來,心理需求也就多了起來。這需要家長平時多觀察孩子,多和孩子聊天。可是很多家長別說能坐下來和孩子聊天,就算孩子主動向家長訴說,家長也可能拿著不當回事。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與家長溝通的熱情和欲望。
王振民說,現在不少孩子愿意上網,與網友交流溝通,把很多心里話告訴素未謀面的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認為自己有話和家長說,家長不是訓斥自己就是不愛聽。正是因為許多家長不重視和孩子做心靈上的溝通,所以孩子有了困惑,也不和家長說。實際上,孩子們有許多心理上的需求渴望得到家長的理解,比如想得到家長的肯定、希望知道怎么處理人際關系、怎樣才會快樂等。因此,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家長首先就要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
心靈成長需要營養
王振民介紹說,孩子的成長包括生理成長和心理成長。身體的成長,要吃五谷雜糧,要汲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等各種營養元素,心靈的成長也需要均衡的營養,這些營養便是:肯定、自由、情感、寬容、夢想。
一項中小學生的問卷調查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給你一個承諾,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很多人都以為會是“玩的時間多一些”、“多給零花錢”之類的回答,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在3671名被調查學生中,有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媽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肯定自己,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媽媽別老說其他孩子比自己強。
“這項調查意味著,哪怕是一個孩子,被認可的心理需求也會勝過對金錢和娛樂的渴望。”王振民認為,被肯定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關鍵,孩子在肯定的家庭與環境中成長,對于養成堅毅的品質、樹立自信心十分有利,可是現在一些父母卻吝嗇給孩子以肯定和贊美。比如一個孩子拿著100分的試卷來到父母面前時,父母可能會這樣對孩子說:“不錯,考得很好!不過千萬不要驕傲,一次考100分算不了什么。”如果孩子的語文考了100分,有的父母又會說:“語文考得不錯,可是看看你的數學,怎么就那么差呢?”正是這種有意無意的否定,把孩子心中的求知之火泯滅了,而另外類似“笨蛋”、“廢物”之類的詞,對孩子的自信心有著更強大的“殺傷力”。
自由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基礎。王振民建議家長應該把以下4個方面的自由還給孩子:安排時間的自由、使用零花錢的自由、讀書的自由、興趣的自由。之所以說是還給孩子,是因為目前許多家長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意志、喜好替孩子做決定,但往往卻不是孩子自己所喜歡的、適合的或者擅長的。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便是,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里,一些孩子學習的內容多是家長的興趣,而不是他們自己的興趣,這樣的結果會極大地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情感主要培養孩子與自然、與社會相容的能力。王振民說,社會能否容納你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情商。他的表達能力、自控力、適應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決定了他受人歡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愛、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壓力、堅持不懈等。父母們不僅要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還要幫助他處理好師生之情、朋友之情等各種情感。對孩子投入百分之百的愛沒錯,但是必須講究藝術,講究科學。第一,不能溺愛;第二,掌握好分寸。簡單說就是要愛到知心貼心的程度,愛到孩子有心里話愿意告訴你的程度。同時還要加強與學校、老師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交友方面一定要用尊重、保護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情感,絕不能疑神疑鬼,妄加指責。
寬容可以培養孩子的胸懷和膽識,可是一些父母,習慣于翻來覆去給孩子找錯誤,總覺得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好。家長的這種不寬容和一味指責的態度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對抗和逆反心理。王振民提醒家長,應該提倡的寬容,不僅是指對孩子犯錯誤、說錯話的寬容,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生活態度、人生態度的理解,對孩子獨特個體的尊重。孩子在寬容的環境中,會逐漸形成廣闊的胸懷,也就會有膽識直面錯誤、改正錯誤,嘗試新的事物。所以,如果家長和孩子的觀點、觀念不一樣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批判和否定。
王振民認為,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夢想是一大動力。
有了夢想才能超越,才能擺脫平庸。一些父母面對孩子的夢想時會說“這是不切實際”。他們不明白,正是有了夢想,不切實際才有可能成為實際。父母不僅不應該打擊孩子的夢想,甚至還要學會給他們以夢想,讓他們在無數個夢想中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即使孩子的有些夢想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實際,父母也應該保護這種寶貴的夢想精神,因為你若是嘲笑孩子的夢想,你就打消了他創造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