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聯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中不乏吟詠養生之道的名聯,為我們留下了養生益壽的良方。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江蘇興化老家自撰自書廚房門聯:“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井水菊花茶。”此聯既是他平日經常食素的生活寫照,也揭示了飲食清淡有益健康的道理。
清代名人翟公欒自撰的“靜亦靜動亦動,五臟克消失欲火;榮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機”的養生聯,蘊含著動靜相宜,寵辱不驚的養生之道,對那些常攪心傷神易動肝火之人,確系一服妙藥。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將“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對聯書于客廳以自娛。清代名僧蘇曼殊,撰“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的養生聯懸掛在舟山普陀寺。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鐘云舫,于新都寶光寺題了一副借佛勸人養生的楹聯:“你眉頭作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笑口;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吃憂穿,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還有張之洞的“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這些對聯都指出了知足、無求、豁達以養生,知足常樂、無求品高的道理,值得品味。
北宋名相寇準的“但知行好事,不用問前程”,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養生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以及清代進士顧光旭的“萬事莫如為善樂,百花爭比讀書香”等聯語,都分別闡述了寡欲養性、寡欲為善、為善施德、讀書靜心、讀書求樂的養生之道。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晚年多動腦筋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