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健康比作人生第一財富,可謂真知灼見。隨著生命在于運動、健康投資等新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大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然而,怎樣運動才能有益于健康,著名運動生理專家陳家琦教授忠告人們,健身需要科學指導。
在健身運動的隊伍中,人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對自己最適合做哪項鍛煉?鍛煉以多長時間、運動量以多大為宜?… … 一切都只是跟著感覺走,而感覺不是科學。比如,有人在鍛煉中突發腦溢血;有的老人不服老,每天進行打網球、跑步等超負荷運動,結果引發多種疾病;有人練功不當走火入魔笑哭跳叫… …還有尚未引起人們注意的各種慢性逆向效果,都與人們的健身初衷南轅北轍。
專家認為,在社會大變革時期,健身其實早已超越了健體的單一生理范疇,而兼顧放松自己,調節情緒等心理健康范疇。健身鍛煉要達到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必須講究體育運動的方法和效果。由此最簡潔而可靠的途徑是進行體質狀況的測定和評價,根據自身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具體情況,給自己一個合適的運動處方,來指導近期的體育鍛煉活動。
運動處方可以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合理地進行身體鍛煉。它可以配合醫療康復, 也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和改善體質狀況。主要包括所選擇的運動項目、運動強度、持續時間、 每日或每周鍛煉的次數以及有關事項。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科學研究曾宣布說: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于自己。新醫學觀點認為,人是自身健康的設計師。由此看來,科學健身是健康長壽的銀行,是健康的自我投資。只要掌握了科學健身這一武器,就會體驗到鍛煉的愜意、充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