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8-0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筆者在中醫老年病房從事護理工作10余年,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臨床實踐,總結了一些做好老年人心理護理的技巧,現介紹如下:
1 解除病人焦慮、恐懼的心理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疾病長期纏身、遷延難愈,加之對自身疾病及治療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由于長期看病經濟條件不佳;有的病人對住院環境不熟悉和不習慣。基于以上多種原因,住院后普遍存在焦慮、恐懼心理,主要表現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睡眠差等。
1.1 護士的工作首先應以拉家常的形式展開,通過交談詢問病人、家屬或單位同事,并查閱病歷,對病人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狀況有較全面的了解,樣才能了解病人的真實想法。老年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聾和眼花,交談時護理人員要耐心細致、不怕麻煩、舉止端莊大方、態度和藹,切忌粗暴無禮、嘲笑病人。
1.2 給病人介紹與疾病相關的知識,使對疾病有一正確的認識,不盲目地恐懼。應針對不同性別、職業、文化背景的病人選用不同的語言,如對文化層次低、不懂醫學的病人,談話盡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詞語,準確表達意圖,便于病人理解;對文化層次較高的病人,可講些醫學知識及疾病過程,幫助病人掌握有關知識。涉及到病人的診斷、治療、病情和預后的問題時,要用科學、嚴謹、有理有據的語言,避免隨意亂說或不懂裝懂。
1.3 讓病人盡快熟悉住院環境,熟悉主管醫生和護土。病房環境要盡量做到安靜、整潔、安全,有家一樣的感覺;醫務人員要多巡視病房,多作自我介紹,關心病人的疾苦,建立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這樣,可以幫助病人克服焦慮、恐懼的心理。
2 創造
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消除病人孤獨、寂寞的心理失去配偶或家庭關系、經濟條件欠佳或剛離退休的老年病人,常郁郁寡歡、懶于活動、感到孤獨和 寂寞。
2.1 護土應多與病人交談,解除病人對醫務人員的陌生感。交談時適當使用形象、幽默的語言,不但能很好地傳遞信息,而且還能消除病人的沉悶和厭倦情緒,活躍病房氣氛;護士適當地用手撫摸老年人的手、肩或給予攙扶,可減輕老年人的孤獨感;當病人向護士傾訴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單位的煩惱時,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上,體諒病人,對病人充滿同情心,聽他們說話時要專心,回答詢問要慢,聲音要大些,使病人視護士如親人,不再感到孤獨和寂寞。
2.2 與病人家屬或單位取得聯系。老年病人一般都盼望親人來訪,護理人員要有意識地告訴家人多來看望,帶些老人喜歡吃的東西等,并讓他們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療及心理狀態,動員周圍的人來共同關心、鼓勵、體貼病人。對喪偶或無兒無女的老人,護士應倍加關心、格外尊重。
2.3 豐富病人的生活內容,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適當安排他們參加文娛生活、體育活動。單調、乏味的生活,會增加病人孤獨、寂寞的感覺,有趣味的活動則有助于克服消極情緒的滋長,驅散病人心頭的憂郁與煩悶。
3 幫助
病人克服自卑、自棄、偏執的心理病情較重、療效不明顯或病情反復,個性較強的老人,均較悲觀,不愿與人交往,對治療及疾病的轉歸表現漠然,不聽從治療和護理安排。
3.1 老年病人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視、受尊敬,因此,對老年病人一定要用尊敬的語言及稱呼,這樣可以使病人感到親切。多用肯定、贊揚和鼓勵的語氣,既解釋病人的疑難問題,消除其思想顧慮,又激勵、指導病人,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要與病人促膝談心,幫助他們正視現實,鼓勵他們振作精神,用生動的事例開導啟發病人,增強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積極配合治療,克服自卑、自棄的心理。
3.2 對于固執己見、心胸狹窄、偏執的病人,護士和家屬應給予諒解,要熱情關心,耐心引導,多給病人解釋,盡量尊重病人自己的意見,不勉強他們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和嗜好。對于病人的粗暴無禮,要給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與病人爭吵,傷害病人的自尊心。
4 糾正
病人抗藥心理,使他們積極正確地接受治療有的老年人長期患病,不斷求醫和用藥,對疾病和藥物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又是盲目的、不系統的,特別相信某些偏方或不相信某藥物,因此,常常會違背醫囑,拒服或隨意服藥。針對此類老年患者,應全面耐心地對其講解藥物的藥理作用、副作用、適應證、禁忌證等,幫助他們建立正確對待藥物的心理;還要幫助他們分析,如果不按醫囑服藥可以造成哪些不良后果;為了防止中斷治療,護士應詳細敘述用藥時間、劑量、方法并按時發藥,看病人服下后才能離開。老年人盡管理解衰老是生物體不可抗拒的規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盡量健康長壽,他們自己不服老,護理人員應該理解老年人的這種想法,作好各項心理護理。“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要做好病人的心身護理,不能僅憑我們的一腔熱情,還要有較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此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知識以及與病人正確的溝通技巧,才能密切護患關系,做好心理護理,促進病人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