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以后是進補的最佳時令,人們每到冬至便開始注意進補。進補分食補和藥補兩個方面,此節中只講藥補。
服用補藥須講究時令,還須注意對癥。補藥有補氣、補血之分,助氣、升陽之別,必須針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大凡有氣喘、息短、自汗、語言無力、頭暈目眩、心悸等氣虛癥狀的人,可選用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大棗、山藥、白術類補氣之藥;頭眩目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咽干口燥、夜熱盜汗等血虛之人,可選用熟地黃、何首烏、當歸身、阿膠、枸杞子、白芍,雞血藤、桑椹類補血之藥;如有畏寒、肢穹冷、腰膝酸痛、面色暗晦、自汗、陽萎、早泄、遣尿、小便清長、大便溏泄等陽虛癥狀的人,可選用鹿茸、鹿角膠、海馬、冬蟲夏草、杜仲、肉桂、附子、肉蓰蓉、鎖陽、補骨脂、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菟絲子、狗鞭、其蘆巴、胡桃等補陽之藥;若有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口干、喉燥、多夢、遺精、干咳少痰、兩目干燥、舌紅少苔等陰虛癥狀的人,可選用龜板、天冬、麥冬、北沙參、黃精、靈芝、玉竹、石斛、女貞子、旱蓮草、山萸肉、百合、黑豆、糯稻根等補陰之藥。體質過虛的人進補后適應不了,會出現口干鼻燥,心煩不寐、面腫流鼻血等現象,應以調理為主,輔以小補。同時還要注意適量。服少了效果不佳,過量則產生不良反應。進補期間還須注意忌嘴,不能吃相克之藥物和食品,應多向醫生請教。如果不分陰陽寒熱,虛癥實癥,惟補是進,將會花針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