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聽起來,確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難于理解,但我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有一位朋友的孫子在美國出生、長大,一年前隨父母返穗探親。一日見到一位小伙伴的脖子上滿是一條條的紫痕,就忙問是不是有人欺侮了他,打了他,解釋了半天,他才明白這是治病所造成的。中西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很多人都曾有過刮痧的經歷:在疾病襲身之時,整個人有氣無力,此時刮一刮,雖說當時有點疼痛難忍,但過后卻是頭清神爽,異常舒暢。翻開《現代漢語詞典》,我們可以看到刮痧一詞的釋義:一種民間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用銅錢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處,使局部皮膚充血,減輕內部炎癥。
在以往,刮痧多是用瓷湯匙、5分錢幣、銅錢等物來刮,而現在則有了專用的刮痧板。其實,民間的刮痧也包括拇指和食指捏提或拔特定部位。因刮治方法和習慣上的不同,又稱為揪痧法、捏痧法、放痧法或刮脊療法等,其目的都是治療疾病,統稱為刮治療法。
民間所說的痧是指夏、秋季的暑痧,即羊毛痧、標蛇痧、螞蝗痧、絞腸痧、吊腳痧等,主要癥狀有頭痛、全身疲倦、四肢酸軟無力、納差、時冷時熱,相當于西醫的重感、中暑之類的疾病。因此時在皮膚上可刮出紫紅色血斑(小出血點),故稱為發痧。除感冒和中暑外,刮痧療法的適應癥還有頭昏腦漲、神經衰弱、各種痛證、暈車暈船及水土不服等癥。
刮痧療法的作用原理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理論為指導的。通過刮痧,可產生兩種作用:一是刺激經絡某一穴位,產生的神經反射致經絡疏通從而達到調和氣血的目的;二是使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松弛、毛孔擴張而起到散邪解肌的作用。通過舒經祛邪,使經絡氣血通暢,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使汗腺及時因充血而得到開泄、汗解,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刮痧部位有脊椎兩側、肩部、結喉兩側、胸部、腿和肘彎內側、患部及異常反應點等處。根據不同的病征,選定相應的刮痧部位,如頭面、五官疾病,刮頸椎兩側;心、肺疾病,刮胸椎15節兩側。術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刮痧板或銅錢、瓷湯匙(邊沿完好無損)等蘸油(植物油)、溫水或隨癥配制好的藥液,在病人某部位的皮膚(按上述原則選定);自上而下或從內向外反復刮。油或水干了,再蘸再刮,直到皮膚出現密集的紫紅色條狀丘疹(出現淤血斑痕更佳)為止。不宜來回刮,手法力度要適中。
至于刮多少條為宜,應視病情而定。按民間習慣:頸椎刮5~6行;胸、腰、骶椎刮2~4行;結喉兩側刮4~6行;胸部刮2~3行(橫刮);膝彎內側刮2~4行;肘彎內側刮3行。每條長度約6~10厘米,每行間隔1.5~3厘米。以指代器的擰(捏、揪)痧法,即用食指、中指半屈張成鉗形,蘸油或水在印堂穴、太陽穴、頸項等部位反復擰,直到皮膚出現紅、紫色痧痕為止,效果與用器具刮相同。
在刮痧過程中,以下幾點是需要注意的:
①施術場地應選擇避風處,使病人免受風寒而加重病情。
②刮治過程中,為讓病人感覺舒服,應隨時更換體位,切忌勉強。
③病人體弱消瘦,背部脊骨凸起的,不刮背部,改刮頸部或在其他部位上多刮一些,同樣有效果。
④部位選取及刮的數量應視病情而定。一般刮處皮膚呈現紫黑色為病重,應多刮;膚色鮮紅或不易刮出痧痕為病輕,可少刮。
⑤切忌干刮,力度要適中,保持所刮皮膚部位的潤滑,盡量減輕病人的痛苦。
⑥術中病人出現冷汗不止,又吐又瀉,脈搏微弱,應停止施術并轉送醫院處理。
總而言之,刮痧療法既傳統又簡單,并能隨時隨地進行,尤其在醫療條件缺乏的地區,對于小病小痛,這種療法可謂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刮具的清潔消毒,以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