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對食養(即飲食保健)頗為重視,他強調:“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是說食養不僅可以強身,而且可以防治疾病。他的食養觀點大致有以下5方面:
1.順應四時,隨之而變
他認為人之生理功能隨季節而異,故人之飲食亦當隨之而變,并指出:“春七十二日,省酸略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心氣;季月各十余日,省甘增減,以養腎氣!
2.飲食清淡,注意節制
他認為老年人直食清淡之物,并指出“每食必異于,則五味相撓”,“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
3.調配五味,不可偏食
他十分強調不可偏食,否則可引起疾病,并指出:“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咸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
4.注意衛生,防止疾病
他指出:“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腐物,勿飲濁酒”。又強調:“若得肉,必得新鮮,似有氣息而不食,爛藏損氣,切須慎戒之”。
5.推崇食療,列薦食方
他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若能以食平疴,釋情遺疾者,可謂良工”,故他十分推崇食療,僅在《食治》中就列舉果、菜、谷、肉、乳等40條236種。如他在關于牛乳療法中指出:“牛乳性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康強潤澤”。
孫思邈的這些觀點不僅可使我們了解古人的飲食保健原則,而且的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是大有益處,可供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