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畢業生參加中西醫結合內科專業研究生面試。主考老師問:“何謂痰?”答:“由氣管、支氣管、肺泡產生的病理性分泌物謂之痰。”趙老師聽了皺著眉頭在評分欄內填上了“不及格”,而錢老師卻微笑著打了個滿分。
某醫院為一位喉中疾鳴、突然昏倒的患者組織中西醫會診。孫大夫認為,患者神志不清系痰濁阻遏心神所致,病屬痰迷心竅。李大夫說,患者雖有喉中痰鳴,但昏迷是因腦血管意外引起,與痰無關。
趙、錢、孫、李四位大夫觀點大相徑庭,這是怎么回事?其實,他們誰都沒有錯,讓我們從中醫有關疾的概念說起。
祖國醫學認為,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使人體負責水液代謝的臟腑(主要指肺、脾、腎)功能受損,以致水津停滯聚集,其聚而質稀者為“飲”,聚而質稠者為“痰”。因此,痰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即人體在疾病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不幸的是。這些病理產物十分不安分。一旦形成。又可搖身一變。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并常仗著氣的威風,隨氣而行,為害四方。而且還能與其他致病因素如風、寒、熱、火、瘀血等結為團伙狼狽為好,隨其所侵犯的部位及所結伙伴不同而出現新的、復雜多樣的病理過程,引起新的疾病。
中醫所謂的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痰系指經咳嗽咯出的呼吸道中異常增多的分泌物,與現代醫學有關痰的概念相同。廣義的痰,卻是中醫理論所特有的一種概念,涉及到臨床各科.其中就包括了現代醫學診斷為腦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壓、癲癇、神經衰弱綜合征、內耳性眩暈、淋巴結核等,同時又具有中醫痰證特征的一類疾病。中醫的痰病學尤其重視廣義的疾,上文那位考生答題時卻漏掉了這一重要內容,這就是趙老師皺眉頭的原因。現代醫學沒有廣義痰的說法.因此李大夫必然不會同意患者的昏迷是由痰阻心神引起的。
痰證因其所累及部位不同而出現各種不同的證候,較常見的如:
痰阻心脈,可出現胸悶、心悸;
痰迷心竅,可見昏迷、癡呆;
痰入擾心,可致失眠、驚恐;
痰停于胃,則惡心嘔吐;
痰濁上犯頭部,可引起眩暈;
痰阻于胞宮,可見白帶多、月經不調和不孕;
痰在咽喉,又可出現咽部梗塞及異物感;
痰阻經絡筋骨,常見腫塊、結節、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僅此就可見痰證的復雜和多樣了。難怪中醫學中有“頑痰生怪癥”、“百病皆生于痰”、“頑疾從痰治”之說。其說法雖不夠嚴謹,但卻道出了痰病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當然。其他致病因素也可引起上述各種病證。一般地說.痰證患者多具有身體肥胖、嘔唾痰涎、舌苔滑膩、脈象弦滑等特征,診斷時必須綜合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說到這里,順便提醒諸位讀者,因中西醫理論體系不同,如果你在就醫時聽到中、西醫對同一疾病各有不同的解釋,那是很自然的事。不足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