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妊娠水腫是指妊娠后,孕婦發生肢體面目浮腫,同時伴有小便短少,蛋白尿或其它癥狀者,若妊娠后只有腳部浮腫,平臥后能消退又不伴有其它癥狀者,這是妊娠常有的現象,分娩以后能自然消退。
妊娠水腫一般多認為凹陷性水腫,緊張性水腫甚為少見。按體表能否覺察,又分為顯性水腫和隱性水腫。按水腫部位及其程度可分為四級:足部及小腿有明顯的凹陷性水腫,經休息不退者為一級;水腫累及大腿、皮膚腫如桔皮樣為二級;水腫涉及腹部及外陰,皮膚腫得發亮為三級;全身水腫,有時伴有腹水者為四級。
祖國醫學稱妊娠水腫為“子腫”、“子脹”。
「病因病機」
本病產生機理,主要是脾腎陽虛所致。多因素體陽虛、妊娠期間,陰血聚以養胎,有礙腎陽溫化,脾陽失運,以致水濕泛濫,而為腫脹。此外,胎氣壅塞,氣機阻滯,水濕不化,也能造成腫脹。故臨床常見的有牌虛、腎虛、氣滯等。
(1)孕婦脾氣虛弱,或過食生冷,內傷脾陽,脾虛轉輸失職,不能制水,水濕逗留,溢于四末則為肢腫。水停胞中,則為胎水脹滿。
(2)腎虛:素體腎虛、孕后陰血聚下,有礙腎陽敷布,不能化氣行水。且腎為胃之關,腎陽不布,則關門不利,聚水而從其類,水遂泛濫而為腫。
(3)氣滯:素多憂郁,氣機不暢,妊娠四月以后,胎體漸長,有礙氣機升降,遂致氣滯腫脹。
「辨證分型]
(1)脾虛;妊娠數月,面目四肢浮腫,或遍及全身,膚色淡黃或光白,皮薄而光亮,胸悶氣短,懶于言語,口淡無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質胖嫩,苔薄白或薄膩,邊有齒印,脈緩滑無力。
(2)腎虛:妊娠數月,面浮肢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心悸氣短,下肢清冷,腰酸無力,舌淡苔白潤、脈沉細。
(3)氣滯:妊娠三、四月后,先由腳腫,漸及于腿,皮包不變,頭暈脹痛,胸悶脅脹,食少。苔薄膩,脈弦滑。
「食療處方」
(1)脾虛
①千金鯉魚湯:鯉魚1條(約250~300克),白術9克,茯苓5克,桔紅2克,當歸、白芍各3克,生姜3片。
將鯉魚去鱗、鰓及內臟洗凈,置鍋內,加入上藥,加入清水1000毫升煮沸,文火烘湯,湯熟后入少許調料。食魚飲湯,日一料,分2~3次服,7天為一療程。
②赤小豆燉鯽魚:赤小豆100克,鯽魚1條(250克)。
將鯽魚去鱗、鰓及內臟洗凈,赤小豆淘洗浸胖,共置于瓷罐內,入少許佐料,加水500毫升,隔水用旺火煮爛。日一料,分2—3次服食,7天為一療程。
(2)腎虛
①鴨汁粥:鴨汁1000克,粳米50克。
將粳米淘凈。與鴨湯一起放入鍋內,用武火燒沸后,轉用文火煮至熟即成。每日2次,作早、晚餐食用。
②黑豆鯉魚湯:黑豆60克,鮮鯉魚l—2條。
先將鯉魚去鱗、鰓及內臟,黑豆淘凈浸胖后放入鯉魚腹中,加水煎至爛熟,吃魚飲湯。常食之有效。
③杜仲燉腰花:杜仲15克,羊腰1對,醬、姜、蔥適量。
先將羊腰切開去筋膜洗凈血水,杜仲、調料洗凈后一起入燉盅內,隔水燉熟,食羊腰喝湯。
(3)氣滯
①砂仁燉鯽魚:鯽魚1條,砂仁6克,炙甘草3克。
將魚去內臟,甘草研末。將甘草、砂仁一并放入魚腹內,用線縛好,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用文火燉至魚熟爛即成。每日及次。
②鴨煮大蒜:老鴨1只,大蒜5顆。
將老鴨宰殺后除毛去內臟,大蒜去皮填入鴨腹內,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后用文火燉至鴨爛熟(不加鹽或加少許糖)即成。每日1料,分3—5次吃完。
③花生紅棗煮大蒜:花生125克,紅棗10個,大蒜30克。
將花生洗凈潤濕去衣,紅棗洗凈去核,大蒜洗凈切片。把生油倒入砂鍋內用旺火熬熟,先將大蒜下鍋煎炒幾下,然后倒入花生紅棗,并加水1000毫升,煮至花生爛熟即可。每日一料,分2—3次服用,7—10天為一療程。
「按語」
(1)妊娠水腫多系脾腎不足所致,食療上應選用具有健脾益腎,溫陽利水的食品。孕婦出現水腫后,應注意休息,適當地減輕工作量,睡覺應取側臥位,有利于下腔靜脈回流,飲食應進低鹽食物,每日限用食鹽3—5克,以減輕水鈉潴留。
(2)水腫孕婦可選擇下列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蠶豆、黑豆、芡實、蓮子、冬瓜、蘿卜、冬葵、蕹菜、白菜、海帶、鯉魚、鯽魚、鱔魚、鴨肉、狗肉等。慎食生冷、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