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眾多的養生家中,有這么一個流派,他們既不主張呼吸吐納,運動鍛煉,也不主張悅意琴棋,服食藥餌,他們提倡食療。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陳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盧和等,但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唐代的著名醫藥學家孟詵了。
孟詵生于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歲。他從年輕時就喜好醫藥,后來更精研食療與養生術,他曾對人說:“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他搜集了241種兼具醫療作用與營養價值的食品,編成了我國第一部食療學的專著《食療本草》。
書中記載了許多常見的食療品,如:
雞:光粉諸石為未,和飯與雞食之,后取雞食之,甚補益。人毒熱發,可取三顆雞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黃雌雞,補丈夫陽氣,治冷氣。瘦著床者,漸漸服之良。
鴨:主補中益氣、消食。消十二種蟲。白鴨肉補虛。
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惟)多發痼疾。
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
羊奶:補肺腎之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
蘿卜:服之令人白凈肌細。
茶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柿子: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經脈氣。干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黑豆:令人長生,又益陽道(增強性功能)。
我們看到,在孟詵的食療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無所不包,真可謂品種齊全,琳瑯滿目原來在我們身邊竟有這么多既好吃又能養身益壽的寶貝!怪不得孟老先生那么高壽!這不由使我們想到一句古語:“藥補不如食補。”在古代,藥又被稱作“毒”,這里的“毒”指的是藥物的偏性,如寒熱溫涼、酸苦辛咸等等,使用得好當然能治病,但若把握不好,反倒招災引禍。因此,古代許多醫學家都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五谷雜糧、大米白面,這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從無數食品中,遴選出的性味最平和而營養最豐富的“良藥”,它治的正是人類如何生存這個大“病”。食療學家孟詵發現了這個大秘密,善于用日常食品養生、保健,既避免了藥物的偏性,又使身體強健,壽命亨長,這恐怕是每個人都向往的。請你多注意日常飲食的合理搭配,做個長壽的“業余食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