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生活條件提高了,要什么有什么,孩子應該不缺啥營養了。
可奇怪的是,有相當數量的孩子不是缺鐵,就是缺鈣,或是缺鋅。于是,家長急了,買來補劑一通猛補。首都兒科研究所副主任醫師朱艷麗提醒,微量元素的檢查結果并不代表一切,也不是只要缺就必須補。
臨床上,朱艷麗發現,只要化驗單上的數據顯示孩子的某一種微量元素比正常值略低點,家長就急急找大夫開藥。可是回家后,孩子卻不領情,拒絕喝這些怪味道的補劑,哄騙、強灌都沒用。其實,只要缺得不多,家長就不必過于擔心,因為孩子在快速發育的某個階段,出現某種微量元素略低的情況是正常的。對微量元素略低,日常生活中又沒有任何癥狀的孩子來說,食補是最重要的。
再者,常見的微量元素都是二價離子,若補充某一種,就會影響其他元素的吸收。例如,過量的磷和鎂會影響鈣的吸收;過量的鋅抑制鐵的吸收。因此,不少孩子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種微量元素補上來了,另一種卻掉下去了。
食補則不會有這些問題。因此,若查出微量元素輕微缺乏,家長就不必強求孩子服用相應藥物,可與營養科醫生商量,從日常生活入手,調整微量元素的平衡攝入。比如鋅缺乏,若檢查結果只比正常標準低三四個數值,而孩子又沒出現吃墻皮、厭食等癥狀,就不用給孩子吃補鋅保健品,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多吃一些富含鋅的牡蠣等海產品、動物內臟就可以了。對于鈣元素少一點的孩子來說,多喝奶制品是不夠的,還要多食用綠色蔬菜,多曬太陽,這樣維生素K與維生素D才能聯合起作用,幫助鈣質吸收。豬肝、蛋黃等食品則可以增加鐵的攝入量,飯后再吃點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就能幫助提高鐵的吸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