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7-0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近年來,智力開發和學業競爭出現低齡化,幼兒早期教育有過激、過熱的現象。一些人“盼子成才”,在培養孩子時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當孩子遠未達到學齡之時,就開始教孩子認字、數數;讓他們背詩詞、學琴、學畫、練書法、讀外語等。許多家長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自然進程,將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兒童,不考慮其接受能力、實際效果,這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長”。
期望值過高
在實際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似乎聰明過人。但進入小學后,就被發現并不能很好地接受普通教育,對學科有“偏好”,各學科成績很不均衡。有個男孩,小時候天真活潑,聰明好學,興趣廣泛,酷愛繪畫。父母十分重視對他的教育,每天除完成學校課業外,還要接受許多業余訓練。小學畢業考中學,成績沒有達到重點中學的錄取分數線。事后,父母想方設法,把他送進了一所區重點中學。孩子到了這所學校,英語、數學成績特別差,考試不及格,以致整天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就這樣從怕做功課,怕上課,怕老師提問,發展到怕去上學,得了“學校恐怖癥”,而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專家及教育工作者都認為,“恐學癥”和家長“拔苗助長”的早期教育不當,以及“望子成龍”的期望值過高有關。前者有礙于兒童身心健全發展;后者不能根據孩子實際能力調整目標,期望值遠遠超過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美好的愿望,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理重負,導致心理障礙。前面所說的這位家長如能注意對孩子健全性格的培養,增強創造力、思考力與注意力的訓練,而不急于灌輸知識、技能;對成長中的孩子隨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培養目標,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更為有利。家長的期望值不應過高,特別在孩子學業碰到挫折時,不能拔苗助長,否則“欲速則不達”,事與愿違,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