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7-0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主持人:父母B可以回家后讓點點與自己一起清理衣服和褲子上的“污跡”,讓點點在清理過程中體驗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起應有的責任,學會彌補與改正的途徑,得到“自我負責”的鍛煉。
陳教授:“自我負責”確實是孩子改善行為的關鍵問題。當父母與孩子站在一起,支持、幫助他去彌補過錯時,孩子能從中學到很多。比如:孩子與同伴發生了沖突,把對方的頭打破了,這時,即使你再把自己孩子的頭打破來補償也無濟于事了。重要的是怎樣幫助孩子去彌補過失,從中學習與同伴相處的規則!
主持人:相對以上兩種親子互動典型方式,還有其他方式解決點點的問題嗎?
徐博士:當然有,像“預防”就是一種親子互動的典型方式。但是,
“預防”會讓孩子變得軟弱無能
陳教授:采用“預防”方式的父母可能會這樣做:在沒有到水坑之前,就提前將點點抱在身上,遠遠地繞過水坑,讓點點根本無法接觸水坑,“踩水”問題不就沒有了?
習慣用“預防”的父母,實際上是將孩子“監控”起來,盡可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做。”這種方式現在還非常盛行,以致使年幼的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衣,更不會處理與小朋友的交往。一旦習慣了“預防”的孩子,會逐漸變得軟弱無能。
主持人:小昊天的故事可以把“預防”的弊端描述得非常清楚。
爸爸媽媽最怕昊天自己動手,你看:早上穿衣服,只要昊天自己來,就會很慢,結果就要遲到,所以從來都是媽媽急匆匆地給他穿衣;吃飯,如果他自己來,誰知道會到幾點,于是奶奶負責“喂”;到外面去買東西,一不小心就可能感冒或者弄壞東西,于是干脆爸爸將玩具柜臺上的東西偷偷照下來(有幾次差點被當作“商業間諜”),拿照片回家讓昊天挑選......像倒水、洗臉等等,當然更不能讓昊天干了。就這么,不知不覺昊天7歲入學了,結果天天出狀況:今天上課弄翻鉛筆盒,明天下課碰傷同學;一會丟了這個,一會又忘記那個......
陳教授:其實就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而言,根據研究,主要有
10種不當養育方式
1.消極拒絕:對孩子漠視、放任、不關心;
2.積極拒絕:對孩子體罰、苛求、威嚇、虐待等;
3.過度嚴格:嚴厲、頑固、強迫等;
4.不當期待:對孩子過高期待,表現為“望子成龍”;過低表現為什么都“無所謂”;
5.干涉過多:對孩子不信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友等過多阻止、干擾;
6.過度不安:對孩子有不必要的擔心,不信任;
7.溺愛:對孩子過分喜愛、縱容、遷就等;
8.盲從:對孩子有求必應,沒有原則;
9.矛盾:對孩子的同一行為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比如同樣是踩水,今天高興沒有責罵,明天不高興就暴打一頓;
10.不一致:在孩子教養上,很多時候父母雙方意見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孩子同樣的行為,不同養育方式的父母就會有不同的反應,父母不同的反應又會進一步影響孩子后繼行為,這就是親子互動。
主持人:最后,請徐博士給被孩子行為問題所困擾的父母出出主意。
徐博士:解決孩子行為問題有3種方法
第一種:告知與防范。
將你認為應該讓孩子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
對于年幼的孩子,你怕他燙傷、觸電或者吃下不該吃的東西,最好就是想辦法讓孩子不可能接觸到,比如:放在高處、全面包裝、鎖入柜子等。
第二種:詢問與原諒。
你不可能預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讓孩子明白,即使某個道理孩子知道,也會因為缺乏直接體驗照樣去做。這個時候,你首先要學會“詢問”原因。
“你為什么這樣做呢?”
“我很想知道這樣做,有什么樂趣?”
“你能告訴我,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嗎?”
“爸爸媽媽可能什么地方疏忽了,你能告訴我嗎?”
在詢問的時候,最好先假設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這樣會減輕孩子的緊張與擔心,而讓孩子覺得你很親切。千萬不要用“定罪”的方式去問孩子:
“你說,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肯定是你故意的,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你知道錯了嗎?”
這樣的問話,只會讓孩子害怕、拒絕、逆反,因為分明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在了孩子身上,而且不容解釋。而“詢問”的真實目的是想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了解孩子的思維軌跡與內心需要,不是要再次證明“孩子,你錯了!”其實,并不是所有的詢問都能得到答案的,因為年幼的孩子根本還不會解釋,所以,即使孩子不能給出合理的理由,你也必須學會“諒解”。
多給孩子一點時間,等待他告訴你“為什么”。
第三種:彌補與共同改變。建議學學熒熒媽的做法,讓孩子知道了錯,更能有機會改正錯誤。
主持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要理想地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你還可以到專門的兒童咨詢機構,找專家一起討論如何與孩子互動,效果會更好。
最后,謝謝大家的熱情參與!
主持人:本刊編輯部
嘉賓: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 陳國鵬(心理學教授)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 徐浙寧(教育學博士)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