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7-0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中藥不同于植物藥
中藥現代化不是搞植物化學。西方國家一個小小的植化工廠,就能分離提取百十種植物成分,但這不是中藥現代化。成分不能決定一切。生石膏與煅石膏相比,僅相差6個結晶水,然而藥性有天壤之別。人參與人參葉都含人參皂甙,古人卻不用人參葉而用人參。今天檢測儀器那么先進,茶葉和酒卻不能以檢測成分定優劣,而必須由品茶師品酒師品嘗。我們不能搞唯成分論,要重在臨床表現。
上世紀80年代,西方人逐漸認識到西醫的局限性和西藥的毒副作用,且西方國家日益感到承受不了醫療費用高漲的沉重負擔,才出現了回歸自然、采用天然藥物的潮流。但是,中藥不等于西方的植物藥,也并不是天然藥物。
植物藥是當今西方人對西方草藥的常用稱謂。中藥大多數也是用植物入藥,但卻不能稱為植物藥,因為中藥與西方植物藥差異很大。所謂中藥是指納入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藥物,按照中醫藥理論而使用;而所謂植物藥或說草藥,則是尚未納入任何醫藥學體系的藥物,僅憑一定的經驗而使用。中藥多經炮制,經過了化學過程,且有些中藥如密陀僧則是用化學方法合成的,因而不能稱為天然藥物。
專家認為,中藥與植物藥的主要差別如下:
——中醫藥有系統而又完整的理論,有浩瀚的文獻,遣方用藥有規律可循;西方植物藥僅憑零散的經驗使用。
——中醫藥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定的醫事制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西方植物藥則成形于近幾十年。
——中藥講究炮制,講究藥物四性五味和歸經;西方植物藥僅應用生藥,不懂炮制后藥性之改變。
——中藥多用復方,講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藥一般用單味藥,偶用復方,多則四味,亦無君臣佐使之說。
——幾千年來,中醫藥一直是我國唯一的醫療保健體系,直至今天,無論大病小病,急性病慢性病,均可依賴中醫藥;而西方植物藥僅用于可以自我診療的輕淺病癥。
在采用篩選法開發西藥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西方開始從植物里尋找有效成分來開發新西藥,這也是植物提取物在西方興起的原因之一。由此也不難看出,不能把發展植物提取物當作中藥現代化。
中藥:豈能游離中醫理論之外?
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藥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醫圣張仲景把中醫藥推上至高的頂峰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醫藥的價值和功用不容置疑,中醫藥對人類的貢獻盡人皆知。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科技的進步在帶給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同時,也帶來了思維方式的改變,中醫近乎抽象的理論難以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中醫中藥的地位在國內已經退居次席,何況走出國門。
讓我們看一下這樣一個例子:日本順天堂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漢方醫藥企業,小柴胡湯是它的主打產品,給這個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由于很多臨床醫生和患者不懂得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看到中國醫生將小柴胡湯應用于某幾種疾病,然后照搬使用,藥物的臨床效果大打折扣,或者根本無效,甚至出現致人死亡的現象。一個國際性的大企業就這樣破產了,留給人們的思考良多。其實,中醫不僅講究異病同治,更有同病異治的理論,沒有了中醫理論的指導使用中藥,勢必會失敗。曾幾何時,我們羨慕地談論日本用現代技術制造出來的“現代化的制劑”,然而現在回頭去看,所謂的東洋醫藥存在著許多弊端,不僅不能替代西藥,反而失去了中藥本來的特性。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依據中藥用藥法度,用來防病治病的各種藥用物質。這是每一個中醫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中藥學之初就要明確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沒有中醫理論,就談不上中藥,現在國外的很多“中藥”就只能被稱為“藥用物質”。早在幾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就已經提出藥物具有毒性的問題,也叫偏性,而許多中藥發揮作用也就是利用了這種偏性。中藥有七情配伍和炮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減毒增效。也就是說,中藥的毒性在配伍和炮制的基礎上,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利用的。中醫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歷經了千萬次臨床實踐的考驗,也許是現代科技目前還無法解釋,但是不管怎樣,對于一個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既然沒有證據證明它的不科學性,怎么可以斷然否認它的有效性?
我們希望能夠按照國際化的標準化方式生產、開發中藥制劑,但努力的同時我們不斷發現這條路上的新問題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