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億人民找飯吃”還時常餓肚子的年代,我們中國人所理解的“健康”也是一維的。認為我們的肌體只要不生病,就算健康。而當時世界上早已有了“三維健康”的思想,而且被正式寫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憲章,那就是只有當人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三個方面都健全了,才算健康。
“三維健康”觀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即使你的軀體再健康,假如你的心理不健康,比如是個精神病人,你如何能夠應付得了生存與發展的重重挑戰呢?即使你的軀體健康,心理也好,但是假如你完全不能適應社會,與環境格格不入,無法勝任作為“社會動物”的人的職責,你又如何立身于世呢?軀體一維雖然健康,但心理與社會適應后二維一蹋糊涂的人,在任何時代都不少見,更何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市場化時代。道理雖然簡單,卻非要到改革開放時代才被人們普遍接受,因為在歷史的昨天,人們關注的興奮點與今天多有不同,觀念文化也不同,特別喜歡用“階級斗爭覺悟”來代替一切。明明有許多人不堪虐待、不堪污辱,被折磨得精神失常而被迫尋短,非要說人家“政治上不成熟”、“經不起考驗”。明明有許多人不善于人際溝通,不善于社會交往,非要說人家“不敢敞開思想”、“不能同群眾打成一片”。仿佛只要提高了“階級斗爭覺悟”,需要關注的就僅僅剩下一個軀體健康了。好在這種愚昧的時代已經結束,中國人終于可以像全世界的人民一樣,名正言順地追求三維的健康。旅游的好處,恰恰就在于對三個維度的健康都有益。它既能幫助你健全軀體,又能幫助你健全心理,還能向你提供大量的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排除你對社會的心理障礙,真可謂一舉三得。
旅游,特別是遠足旅游,跋山涉水,沉醉于良辰美景,使人榮辱皆忘。或登高臨遠,渾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或挑戰身體極限,通過體力的消耗,達到肢體的疲勞,再通過甜美的安睡實現體能的超量恢復;或在異域他鄉與陌生人廣泛接觸,領略不同人的不同的美好。這才是真正的休閑生活。成功的旅游有多種判斷,但是使三個維度的健康同時得到增強,無疑是誰都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