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的立冬至立春,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冬季進補有利于機體的吸收和利用。以酒為媒浸泡藥物,能更好地發揮助陽氣、潤五臟、調六腑、和血脈、壯腰膝的功用,是人們普遍喜愛的保養健身方法。但藥物不能濫用、誤用,否則會對身體產生負面效應。按照中醫理論,滋補藥酒通常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陽、補陰。
補氣針對氣虛體質,如精神疲乏、說話無力、動則氣短或虛汗淋漓,婦女則子宮脫垂。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或無力。一般采用人參、白術、大棗、黃芪、山藥等泡酒,效果較好。
補血針對血虛體質,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口唇蒼白,在女子則月經量少且色淡。舌少苔脈沉細或弱。應采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制首烏、黃精等泡酒,療效好。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或冷痛、性機能低下,在婦女則白帶偏多、月經延遲或色暗有塊。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細弱等,可選鹿茸、杜仲、菟絲子、韭菜子、蛤蚧、黃芪、肉桂、巴戟天、仙茅等泡酒飲用。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如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顴潮紅、眩暈耳鳴、腰酸腹痛,婦女則帶多色黃、經期提前、月經量多。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可用北沙參、天冬、龜板、鱉甲、白木耳、生地、西洋參、玉竹等泡酒。
藥酒之炮制飲用,也有章法可循。一般來說應取黃酒為佳,其性溫和,又能健胃,對不善飲酒的婦女、兒童更為適宜。補酒服法為早晚空腹各服少許,虛少者不須大補多補,用量過多反致偏誤;虛甚者,經不起大補快補,即所謂“虛不受補”。這些人都應該有的放矢,宜從小量開始,持之以恒,徐徐圖之。同時應增加飲食營養,忌食腥燥生冷和濃茶等食品。配制飲用藥酒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自身年齡、性別、體質等具體情況,辨證選藥,適量服用,以免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