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天氣寒冷時,可以飲些酒來御寒。
在冬季,有些人想借助酒力來抵御寒冷,但往往事與愿違。因為酒精產生的熱量雖多(每克酒精產熱7.1千卡),但在人體內產熱卻不多。至于酒后全身發熱的感覺,乃是酒精刺激擴張了體表的血管,散發人體原有熱量的結果。這種熱感維持時間短暫,很快便寒意臨身。也就是說,飲酒不僅不能增加體內的熱量,反而會過多消耗體內的熱量。正確的方法應是,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
誤區二:冬季出汗少,不口渴就不必喝水。
冬天活動量少,又很少出汗,還需要喝水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人體隨時都在與外界進行熱量交換,冬天由于人體與空氣間的溫差大,熱交換更顯著,人體的熱量和水分會不斷通過蒸發與汽化方式向空氣擴散。水是保障體溫相對恒定的重要物質,比熱又較大,在相同條件下容納的熱能比其他物質多。因此,冬天經常飲水(不口渴也應按時飲,以白開水為佳)既可補充體內的水分,又能貯藏更多的熱量。
誤區三:冬季應多吃葷少食素。
葷食(如狗肉、牛羊肉、豬肉等)含脂肪較多,產熱多,適當多吃一些有助于增強抗寒能力,但絕對不可忽視五谷雜糧與蔬菜、水果等素食的攝取。因為這些素食乃是維生素B1、尼克酸、維生素C、礦物元素等微量營養素的“富礦”,這些微量營養素不僅含有高熱量食物代謝不可缺少的酶,而且本身亦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作用。因此,冬季飲食應葷素搭配,以保持體內營養平衡。
誤區四:冬天應關閉門窗保溫。
環保專家指出,冬季城市中粉塵、有害氣體等密度最大的地方既不是工廠,也不是馬路,而是門窗緊閉的居室。其來源有取暖用的燃料煙霧、塵埃,人體本身的排泄物以及墻體與家具散發的化學物質等等。專家們建議,冬春等寒冷季節一定要注意居室通風,每天至少應在早、中、晚分別開窗換氣1次,每次不得少于45分鐘,同時在飲食上應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海帶、豬血等抗污染食物,以保持體內清潔。
誤區五:睡覺時蒙頭蓋臉可避寒。
冬季夜晚睡覺,為了避寒,很多人喜歡蒙頭蓋臉縮進被窩里睡。其實被窩里氣流不暢,氧氣有限,加上空氣混濁,從而使大量的有害物吸入體內。不少人第二天醒來感到頭暈、腦脹、胸悶、惡心,原因即在此。所以睡覺時一定要將頭、臉露在外面,兒童尤應如此。
誤區六:勤洗澡防瘙癢
洗澡是清潔皮膚、暢通血液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冬季卻不宜勤洗澡。這是因為洗澡時浴水較熱,加上用的香皂較多,時間一長,皮膚就容易出現脫屑發癢的現象,這也是不少中老年人罹患瘙癢癥的原因之一。
正確的方法應每隔5—6天洗浴1次,水溫不宜過熱,勿用力擦洗,最好選用硼酸浴皂,以減輕皮膚的干燥程度和癢感。
誤區七:冬季不必午睡。
保健專家指出,午睡具有多種防病作用。地中海沿岸居民很少患心臟病的奧秘之一,即得益于午睡的習慣。研究顯示,心臟病人每天堅持午睡30分鐘,可減少心臟病發作危險30%。所以,午睡決不只是夏秋季需要,冬春季也應該堅持,一般以每天1小時為宜。
誤區八:早起鍛煉身體棒。
早起鍛煉身體好不適于冬季。這是因為冬天多霧,霧中含有大量有害物;特別是城市、市郊及交通要道地區。早起鍛煉吸入有害氣體,對健康不利。
正確方法是冬季起床不宜過早,一般以日出為佳。鍛煉地點應選擇背風向陽、空氣新鮮的地方或在室內,切不可在大霧彌漫或雨雪天去戶外晨練,以免受霧氣和風寒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