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氣溫緩降,漸感涼意。俗話有“春捂秋凍”之說,頗具科學道理。
“秋凍”的意思是說,雖然到了秋涼季節,但不必忙于加衣, 即使是晚秋“月落烏啼霜滿天”,穿衣也要有所控制,要做到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秋凍”既是順應自然收斂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由于秋后氣溫逐漸降低,人們如不過早添衣,可使身體的抗御機能得到鍛煉、激發,從而使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氣候環境,同時也就增強了御寒的耐力,有利于避免感冒、氣管炎等,以及有關的并發病。尤其是現在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容易產生懶惰、貪圖 安逸的心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逐漸減弱,甚至有的成了“溫室之花”,一旦回到大自然就容易夭折。所以對大自然的適應就顯得格外重要。
有不少人對冷敏感,甚至視“冷”為一種威脅。其實只要善于利用它,“冷”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好處。事實證明,習慣用涼 (冷)水洗臉洗手甚至洗澡的人很少感冒。低溫地帶的人比高溫地帶的人壽命長。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是人的本能,俗話說:“適者生存”。就強調人和大自然和諧同步,生命才能有序。有人試 驗:在11.8—13.5攝氏度的環境中,每天暴露8小時(穿單衣勞動),每周6天,鍛煉一個月后,耐冷力明顯增強,表現為顫抖少或不顫抖,深部體溫保持恒定,一冬不感冒。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根據體質的強弱,水溫和氣溫的高低,鍛煉時間的短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