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氣溫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海拔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約0.6℃。這樣,在近地層,大氣低層溫度高,空氣密度小;高層溫度低,空氣密度相對較大,造成了“頭重腳輕”的現象。這種大氣密度的不平衡,容易上下翻滾而形成對流,就會使低層特別是近地面層空氣中的污染物和粉塵向高空移散,從而減輕大氣低層的污染程度。
我國屬季風氣候,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當冷空氣入侵某地時,近地層空氣溫度就會很低,這樣便容易出現氣溫隨大氣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導致空氣“腳重頭輕”,氣象學稱這種現象叫“逆溫”,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它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面上,攜帶污染物的空氣向上擴散時“無路可走”,只好向下蔓延,從而加重了大氣污染。
冬季出現逆溫層時,近地層空氣中含有大量的顆粒物(工業城市尤其如此),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例如,當近地層二氧化硫濃度(單位為PPM)達到1時,人的胸部就略有壓迫感;達到10時,鼻腔就會有刺激感;達到30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咳嗽;達到100時,就會打噴嚏、流眼淚;達到400時,人就會出現呼吸困難。
逆溫中的煙霧常常會誘發災難性的事故。1948年10月下旬,美國匹茲堡附近的多諾拉鎮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煙霧災難。由于鎮上的許多工廠大量排出二氧化硫氣體,偏逢此時出現了逆溫層,煙霧中的化合物使7000多人病倒,20人死亡。
震驚一時的倫敦煙霧事件,除了燃煤是直接原因外,也與逆溫有關。1952年12月5日至9日,冷空氣入侵倫敦,貼近地面的空氣形成了逆溫。一連幾天,空氣幾乎靜止不動。時值隆冬季節,從家庭和工廠的煙囪里排出的煙塵無法向空中擴散,越積越多,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毒霧”,直接導致4000多人死亡。在毒霧過后的兩個月中,又陸續有8000多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