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立春之后,很快天氣便開始轉暖,午后的陽光照耀著街頭女孩子們的新裝,已然是一派春意融融的情景。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大地充滿了生機。然而早春天氣變化多端,也是百病萌發的時節。因此,人們常把立春以后的這段時間稱為“健康驛站”。
初春養生 養肝護肝為先
中醫學認為:肝臟與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因此,初春養生以養肝護肝為先。此處簡單介紹幾種養肝護肝的方法:
『多喝水』減少毒素損肝臟
初春寒冷干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可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飲食平衡』保障肝臟功能正常運轉
不要暴飲暴食或常饑餓,饑、飽不勻的飲食習慣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臟功能的失調。所以,春季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
『少飲酒』利于肝臟陽氣升發
初春時節,寒氣較盛,少量飲酒有利于通經、活血、化淤和肝臟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肝臟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會傷肝。據醫學研究表明,體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只能代謝60克酒精,若超過限量,就會影響肝臟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樂觀開朗』有利肝氣順調心情舒暢
樂觀使人健康。由于肝喜疏惡郁,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要想肝臟強健,首先要學會制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鐘,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律,就會傷及肝氣,久之,易導致肝病。
初春食補 要有的放矢
初春的飲食要根據春天的氣候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做到有的放矢。
『飲食清淡防上火』
春季人易上火,小便赤黃、便秘,舌苔發黃。因肝火上升,致使肺陰更虛,肺結核等病菌容易乘虛而入。因此,春季飲食以清淡為好。
『辛甘之品助春陽』
初春陽氣初發,辛甘之品可助春陽,宜食辛甘之蔥、生姜、棗、花生、小麥粉、蕎麥、玉米等谷物,豆漿、豆腐、赤豆等豆類,橘子、金橘、香蕉、蘋果、梨等,也要吃些海產品、蛋類。陰虛內熱之人,可選擇鴨肉、海帶、綠豆、甘蔗汁、荸薺、百合等,以消火。要少吃酸澀、油膩、生冷食品,多選擇含維生素B、E的主食與副食,以養脾胃。
『多甜少酸防“肝旺”』
中醫認為,春季為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甘的食品,而生冷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還要防止“肝旺傷脾”。這樣在春季應該適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因為酸性食物入肝,甜性食物入脾。春季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礙,影響消化吸收,應少食酸澀、油膩之物,以增加脾胃功能。為了預防肝旺傷脾,還可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大棗。
『維生素C解春困』
現代醫學認為,春季應提倡多食含維生素C的食物和新鮮蔬菜。飲食中缺少維生素C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多食胡蘿卜、菜花、卷心菜、甜椒、芹菜、馬蘭、春筍等新鮮蔬菜,對春季食養也十分有益。
立春之后 再“捂”20天
“春捂秋凍”的老話,一定要提出來再提個醒。尤其氣溫迅速上升之際,街頭人們的穿著可謂五花八門:棉襖、羽絨服有之,夾衣乃至單衫亦有之,當然,因為冷熱不當心而感冒者也頗有之。事實上,雖然立春標志著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并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5-20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冬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生。因此說,“春捂秋凍”,在立春之后,至少還要再“捂”20天。
當然,“捂”的程度、時間長短因人而異,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于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其次憑感覺,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需要提醒的是,在“春捂”中最易讓人忽視的是腿和腳,其實人體下半身的血液循環較差,易遭風寒侵襲,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受寒后傷肺,易引發感冒、哮喘等疾病,因此即便上裝換了薄外套,下裝還是別更換得太快為好。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