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一身汗,鬼天氣什么時候才完呢?”這樣的牢騷相信您也一定有過。不過醫生提醒您,別一味地埋怨天熱,出汗有時候也是病。
據中醫醫院李大夫介紹,出汗分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的,像因高溫引起的全身發汗屬溫熱性出汗;因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突然受到驚嚇時引起的手掌、足底、腋窩及面部出汗屬精神性出汗;因食用蔥、蒜、辣椒、楊梅、酸杏等酸辣食物時,而引起顏面和頸部出汗甚至大汗淋漓屬味覺性出汗。這些均為正常的生理性反應,不需任何治療。
但是許多發汗可能是疾病引起的,有時也根據發汗的異常表現診斷某疾病或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尤其天氣轉涼后,自我判斷起來比較方便,李大夫列舉了以下幾種情況須引起您的注意:自汗:在清醒安靜狀態下出汗不止,活動后尤甚者,一般見于畏寒、神情疲憊、乏力等癥,屬于氣虛、陽虛;盜汗:睡眠時大量出汗,醒則汗止者,一般見于潮熱、顴紅等癥,屬于陰虛、內熱;大汗:大量出汗,淋漓不止者,一般見于面赤,口渴,飲冷,脈洪大者,屬于實熱癥,由里熱亢勝,蒸津外瀉所致;戰汗:先惡寒戰栗,表情痛苦,繼則汗出者,見于正邪劇爭之時,為疾病轉折點,如出汗后,熱退脈緩,是邪去正安,如出汗后仍高熱,脈來急疾,則邪勝正衰,疾病惡化;半身汗:半身無汗,半身有汗者,無汗側為患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周所致,可見于中風、痿病及截癱疾病。當您出現上述現象時,千萬不可小視,應及時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