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18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曾國藩:二三四五養生經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清道光年間的進士,曾任兩江總督,為晚清名重一時的權臣。他一生體質較弱,又“心血積虧太過”,卻道德、軍功、文章三不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獨特的養生之道。其養生經,可以二、三、四、五簡而約之。
二字和兩事:曾國藩主張眠食有恒,有一整套順應自然的養生觀。他強調,治心以“廣大”(襟懷開闊)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有病時要慎重吃藥,無病時可偶服補劑調理。因為“藥能活人,亦能害人。庸醫活人者十之有三,害人者十之有七!薄八庪m有利,害而隨之,不可輕服。”他還強調每天要做好兩件事,即“起得早,勤洗足”。他認為早起能振作精神,長此以往,對健康十分有利。入睡前用熱水洗腳,好處多多:“春天洗足,升陽固脫;夏天洗足,暑濕可去;秋天洗足,肺潤腸濡;冬天洗足,丹田溫灼。”現代醫學認為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與全身有著密切關系,經常浴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特別是冬天,寒從足底起,用溫水洗足,對防止寒氣入侵,抵御感冒等發生,十分有益。
三節和三不:曾國藩將“節勞、節欲、節飲食”視為“保身之訓”。即勞作不可過度,性欲、物欲、名利欲要有所節制,不能放縱。他說:“茍失其養,無物不消,何況我氣血素虧呢?”現今惟有日日靜養,節嗜欲,寡思慮而已。他還說:“好名好勝而用心太過,亦欲之類也。若淡泊于名利,則可寡言養氣,寡視養神,寡思養精。”節食,即飲食要有節制,要有節律性,暴食暴飲或饑飽不均,都不可取。三不是“不要惱怒,不要憂慮,不要胸襟郁結”。因為惱怒、憂慮、郁結,均是不健康的心理,它可催人早衰。克服這些心理上的障礙,對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若深知其理,并身體力行,才會對養生有利。
四必:曾國藩提倡的“息必歸海,視必垂簾,食必淡節,眠必虛恬”,具有重要的養生意義。即呼吸新鮮空氣要進入體內深處;長時間地看書、觀景物,必須不忘經常眨眼,讓眼皮垂下,閉目養神;飲食要清淡,食量要節制,不要過快、過飽;睡眠時,不要忘記讓一切煩慪的事都丟之腦后,安安穩穩地睡覺。
五養:曾國藩認為“仁義禮智信”修養得好,會對五臟的保養產生積極的作用。他說:一陽初動,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心中不生憤怒、不生仇怨,這是“仁”的源泉,可以用來養肝;內心在平靜中思考,外貌恭敬謹慎又充滿威儀,安詳不驕傲,威嚴而不兇猛,這是“禮”的舉動,可以用來養心;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做事有恒心,舉止從容不迫,這是“信”的表現,可以用來養脾;胸襟寬廣,大公無私,順應事物變化之道,做事要心安理得,合乎天理法度,這是“ 義”的表現,可以用來養肺;心有安定,氣機要穩定,神要安詳,身體要安寧,這是“智”的源泉,可以用來養。腎。通過修心養性來增強內臟功能,不僅符合“仁者壽”的古訓,對現代人的養生也有積極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