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楊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每年夏季或夏秋之交,他都會發生腰腿關節疼痛,那種隱隱作痛的感覺使他坐臥不安。去醫院骨科檢查,腰腿骨都沒病,倒是中醫針灸、推拿對止痛還管用些,但是除不了病根。曙光醫院針灸科副主任沈衛東博士告訴記者:這樣的病人很多,這是現代辦公族常有的“日常體痛”。楊先生的病痛源于夏季整天處于空調環境中,辦公室、轎車、飯店、會議廳到處有空調,易受風寒,又很少運動。
記者看到,日常生活中遭受各種體痛的人還真不少。前不久,一項對上海、深圳、無錫等地1197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有62%的人經常腰酸背痛,僅次于患失眠的人數。有研究指出,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者,如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或長時間重復同一動作,都會引起身體的某一局部的慢性勞損,從而產生疼痛。對這樣的不適,人們或不重視,或求醫無果,只好忍著扛著。北京協和醫院風濕科的曾小峰教授指出,現代社會環境下,肌肉關節疼痛、腰酸背痛等的經常性干擾已成為人們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在西方國家,稱這種較普遍的慢性勞損產生的疼痛為“肌肉骨骼失調綜合征”。
這些日常體痛在臨床上的表現有幾種:頸肩綜合征——指頸肩部的肌肉扭傷、痙攣。如在電腦前工作一段時間后,會感覺頸、肩部酸痛,脖子僵硬轉動困難;腰背部勞損——指腰、背部肌肉群的扭傷、痙攣,韌帶扭傷,以及同時存在的關節問題和椎間盤突出;手和手臂部的疼痛——指因這些部位的肌肉和組織發生炎癥所產生的疼痛;腕隧道癥候群——指手指和手掌斷斷續續發麻、刺痛。手掌、手腕或前臂不時有脹痛感覺,拇指伸展不自如,且有痛感,嚴重時手指和整個手部都虛弱無力。其他還有頸肩筋膜炎、網球肘、腰腿關節痛、足底筋膜炎、牙痛、女性痛經等。
疼痛也是病。曾小峰教授說,首先疼痛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這些疼痛早期表現為充血、水腫,如不及時處理,或反復發作,會造成局部纖維化,而骨性關節炎則會出現關節軟骨的破壞。長期下去,疼痛加劇,抽筋,發麻,動作笨拙,連開瓶蓋這樣的簡單活兒也做不了了。
發生非感染性體痛之后,要及時處置,千萬不能硬挺。曾教授向患者提出如下建議:如果運動中身體某部位感到疼痛,應趕緊停下來,讓肌肉放松。如果受傷部位發生腫脹,可在48小時內用冰敷減輕腫脹,切忌用熱毛巾敷傷處以免造成傷處更腫脹而導致組織的進一步損傷。然后,在患處選擇外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尤其是滲透力強的品種,劑量要用足。如是肩頸疼痛、腰酸背痛、手肘疼痛,或因陰雨天、空調引起的肌肉關節痛等長期慢性疼痛,也要及時敷用緩釋劑型的消炎鎮痛藥。同時,要堅持適度的運動,使全身肌肉放松,減少疼痛加劇。本報記者李安瑜
【相關鏈接】
骨關節炎鎮痛怎樣用藥 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犯病時不但疼痛難忍,而且四肢乏力,行走困難,在中老年人群中較多發。
骨關節炎是無菌性炎癥,是身體對局部的組織損傷等病理變化的一種反應,局部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表皮發紅發熱、關節積液和僵硬感。該病通常由于關節受力異常,引起骨贅形成和軟骨下骨質硬化等病理改變。因此治療時應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阻止上述病理過程十分重要。
有人認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是單純的止痛藥,這是一種誤解。這類藥物主要是靠它的抗炎作用,來減輕或消除炎癥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目前市場上消炎解痛的藥物種類繁多,許多藥物都對胃腸道有刺激或對肝腎功能有影響。對此,一些非甾體類消炎藥物如臨床反映較好的雙氯芬酸二乙胺(扶他林)有腸溶片劑,可以避免對胃黏膜的刺激。這類藥物應注意在餐前服用,并避免和酸性、堿性藥物或食物同時服用,以免減低藥物的療效或增加對腸胃道的刺激。除口服外,該藥物還有乳膠劑可供外用。
除抗炎鎮痛藥物外,還應合理聯合應用可改善病情、阻止病變進展的藥物如甲氨喋呤等,以防止關節破壞。再輔之適當的功能鍛煉等綜合措施,就可保持正常的生活與學習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