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李寧申請咖啡商標將在店內賣咖啡
運動品牌李寧申請注冊“寧咖啡 NING COFFEE”商標。“寧咖啡 NING COFFEE”顯示由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請注冊,國際分類為餐飲住宿。
據南方都市報,對于申請注冊“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李寧公司回應稱,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至于門店何時正式售賣咖啡,李寧方面則表示,尚無更多的信息可透露。根據2021年財報,李寧包括特許經銷商在內,共計7137家門店。
據北青財經,有小紅書博主稱,今年2月初,其在廣東湛江市一家新開的李寧專賣店門口,看到了標有“LI-NING”標識的咖啡小推車,車篷上印有李寧logo X CAFE的字樣。帖子中該博主提到,在李寧門店任意消費都可以喝一杯李寧咖啡,杯子的logo也是常見的李寧品牌樣式。
不過,在首席分析師林岳看來,李寧門店多只是一個基礎,咖啡和鞋服業態不同,想要購買服飾鞋帽的消費者,通常不會想到要在店內享受一杯咖啡,而且咖啡還會占用門店的體驗空間。
林岳告訴記者,李寧跨界幅度太大,除非有品牌的聯名款,消費者才有意愿去體驗,否則可能只是一個延伸的服務。“通常,咖啡的消費場景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舒服的空間,二是高質的產品,必須有其一才可能撬動市場。”
國內咖啡市場潛力毋庸置疑
李寧并不是家跨界咖啡的品牌,此前,中國郵政、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萬達、同仁堂等企業均已涉獵咖啡生意。據統計,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保持27.2%增長率,遠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總體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
國內咖啡市場的潛力毋庸置疑,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3817億元,預計行業保持27.2%的增長率上升,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此前,德勤中國及穆棉資本曾聯合發布《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其調研顯示,一二線城市作為咖啡文化的首要滲透地,養成飲用咖啡習慣的消費者攝入頻次已達到成熟咖啡市場水平,同時消費者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會不斷提升咖啡攝入頻次,咖啡已逐漸由“趕時髦的飲品”轉變為“日常飲品”。
目前,中國咖啡消費者主要以年齡20~40歲的城市白領為主,大多數為本科以上學歷,擁有較高收入水平。未來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潛在咖啡消費人群將持續擴張。
2022年,部分頭部茶飲企業以關店裁員開局,咖啡賽道卻好消息不斷:2月28日,Seesaw Coffee宣布成數億元A++輪融資,由黑蟻資本領投,基石資本跟投;第二天,同為精品咖啡的Manner宣布將在上海、北京等10個城市集中開出200多家門店。幾乎同時,中國郵政、“狗不理”等也高調宣布跨界賣咖啡。
其中,萬達集團在奶茶領域的嘗試較早。早在2017年,萬達就與英國咖啡品牌COSTA開展深度合作;2019年,萬達試水新茶飲,推出奶茶店“萬小茶”;此后,萬達推出自有茶飲品牌“萬茶”,門店形式包括店和COSTA快選融合店兩種形式,目前在萬達旗下約140家影院內進行銷售。
“萬達們”看似與咖啡、奶茶賽道完全不沾邊,為何近兩年前赴后繼地摻和進這門生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是主要原因。記者從萬達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中了解到,2021年,商品、餐飲業務為萬達貢獻了15億元銷售收入,該項業務毛利率達63.49%,遠超其院線業務毛利率。
與此同時,傳統行業巨頭希望通過打造年輕態的新式茶飲及咖啡,吸引新生代消費者。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跨界業務對于傳統企業自身業務服務體系的升級、用戶黏性的增強,以及新利潤點的增加,這是巨頭們看重的關鍵。
資本加速布局,名企跨界“征戰”咖啡賽道“混戰”開啟
資本的聚焦下,新舊勢力輪番上場,“融資、擴張、估值飆升”在咖啡淘金者中輪流上演。從“基因”來看,本輪現磨咖啡浪潮的玩家主要可分為三方——以星巴克、瑞幸為首的連鎖巨頭,Manner、Seesaw、M Stand為的資本簇擁下的咖啡“新貴”,以及近年來跨界做起咖啡生意的中國郵政、中石油等。
其中,星巴克和瑞幸以的門店優勢領跑全行業,二者也是新舊勢力相爭的典型。星巴克2021財年公布的四季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開店5360家,該財年中國市場同店銷售增長17%。
與此同時,易觀分析數據顯示,2021年底,瑞幸全國門店數據超5500家,在數量上實現了對星巴克的反超,消費用戶則突破7500萬。從競爭策略來看,瑞幸更強調降本增效、弱化咖啡社交屬性,通過“燒錢補貼”降低消費門檻和產品本土化等模式培養市場,在海外品牌占據優勢的領域奪得一席之地,也進一步為市場各方打開了本土咖啡的想象空間。
Manner、Seesaw、M Stand等品牌則是近兩年來融資勢頭強勁,資本簇擁下的精品連鎖咖啡。2021年,Manner接連斬獲了三輪大額融資,背后資本為字節跳動、淡馬錫投資、美團龍珠等機構;M Stand同樣在2021年完成了其A、B兩輪融資,投資機構為啟承資本、黑蟻資本、高榕資本、CMC等機構。
參與這場混戰的還有跨界試水的“巨頭”們——“兩桶油”、中國郵政、“狗不理”等。2018年,中石油成立“昆侖好客咖啡”,在旗下的昆侖好客便利店悄悄賣起了現磨咖啡;2019年,擁有近3萬家門店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發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
時間進入2022年,2月14日,中國郵政高調宣布,家郵局咖啡店將正式落地廈門;一周后,天津“狗不理包子”也加入混戰;如今,李寧也將要下場“參戰”。值得注意的是,連鎖巨頭們跨界賣咖啡有著先天的網點渠道資源和門店成本、流量等優勢。不過,市場對其主要的顧慮則是缺乏先天咖啡基因的他們能否真正打磨好產品。
顯然,資本助力下,咖啡賽道的高速公路已鋪好,各路玩家相爭、新舊勢力混戰已拉開帷幕,市場格局如何演變或在三五年內見分曉。
各位大佬們不論是跨界做什么,首先件事就是去申請商標,李寧咖啡還沒上線,咖啡商標已經設計好遞交了商標申請。把保護提前做好,后續才會無憂開店。
我想大佬們的做法非常值得一些想要創業,正在創業和已經創業有所成的所有人。當你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去落實時,記得要提前注冊商標,拿到商標證書;當你要拓展新賽道,研發出新品時,這時候的關鍵是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并行,保護好技術創新同時,品牌保護也不能落下。
商標知識局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