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9 來源:新健康xjk.cc 作者: 我要糾錯
外傷性癲癇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Penfield和Erickson認為腦損傷后可出現一系列生化,電生理及腦結構的改變,導致癲癇灶的形成。外傷后所引起的腦原發或繼發性損害,均可造成神經元本身或其周圍的膠質細胞以及血管的改變,因此促使個各腦細胞過度放電和異常的超同化。
這種改變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廣泛的。從病理生理學方面來看,癲癇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點:
血循環的改變導致神經細胞本身出現微小的化學改變和電生理改變,引起癲癇放電。急性期時,顱內廣泛出血,腦血循環紊亂,神經細胞因而受到刺激,引起過度異常放電,結果使供應腦細胞的氧和葡萄糖的減少,代謝產物蓄積,加之血腦屏障破壞,加重神經細胞的損害,臨床上即可表現為癲癇。嚴重的局部損傷可引起神經細胞周圍的慢性缺血和膠質增生,形成慢性癲癇灶。同樣腦水腫或腦疝引起的杏仁核-海馬區缺血和硬化亦常形成慢性癲癇灶。
正常皮質具有軟腦膜動脈和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腦瘢痕和正常皮質之間即中間區,該區缺乏毛細血管,并可見神經細胞破壞和神經元突起的新生,這種細胞再生現象是產生癲癇的重要因素。
處于缺血狀態的中間區,由于灰質緩慢萎縮,也是產生癲癇灶的原因之一。膠質增生和腦瘢痕特別是腦膜-腦瘢痕,由于其收縮作用,將腦組織向瘢痕中心牽拉,加上血管的搏動刺激,結果對中間區的神經元樹突施以機械性張力,增加了中間區成為癲癇病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