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2-2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小兒癲癇病是癲癇病患者中的最特殊的一個群體,對于小兒癲癇病很多的人都不是很了解,下面我對小兒癲癇病的一些介紹。
小兒癲癇俗稱“羊兒風”、“羊羔瘋”、“豬兒瘋”,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患病率為3‰~6‰。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腦細胞群異常的同步放電,引起突然的發作性的一過性的腦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多樣,可有意識改變或喪失、肢體抽動、感覺異常、特殊行為等。以往人們對癲癇病的了解與研究較少,很多患者得不到的科學的治療,癲癇發作控制不滿意。上世紀80年代以后,很多新藥不斷問世,癲癇的治療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癲癇已不再是“不治之癥”。
一、早期癥狀
1、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癲癇綜合征之一,發病年齡3~13歲,發病的高峰年齡為 5~10歲。發作特點為部分性運動性發作,肢體抽搐常局限于一側,發作時意識不喪失,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在繼發全面性發作時出現意識喪失。發作時口咽部癥狀多見,如口唇及舌抽動,唾液增多,喉頭咕咕作響,舌僵硬,不能說話,不能吞咽,有窒息感。睡眠期易發,75%的患者在入睡后不久或清晨將醒時發作。腦電圖背景波正常,癲癇波位于中顳-中央區,睡眠期異常放電增多。預后良好,青春期前后停止發作。
2、嬰兒痙攣:是嬰兒時期特有的癲癇綜合征。在病因方面,部分患兒與遺傳因素有關,目前已發現多個基因突變可致嬰兒痙攣癥;部分患兒有明確病因,如圍產期腦損害、結節性硬化、苯丙酮尿癥等。常于1歲內發病,發病高峰年齡為3~8個月。發作形式為痙攣性發作,常常成串出現。腦電圖呈高峰失律,即各腦區為雜亂的高波幅慢波與棘波,兩側不對稱、不同步。預后大多較差,23%~60%的嬰兒痙攣癥轉為Lennox-Gastaut綜合征,80%~90%的患兒遺留智力運動發育落后。
3、獲得性癲癇失語綜合征:由Landau和Kleffner于1957年首先報道,故又稱Landau-Kleffner綜合征。病因未明,發病年齡18個月~13歲,發病高峰年齡4歲~7歲。主要癥候有①語言喪失,表現為聽覺失認,即患兒聽力正常,但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口語喪失理解能力,也就是說聽不懂口頭語言,導致患兒口頭表達能力喪失。②癲癇發作:見于70%的患兒,另30%的患兒只有腦電圖的異常,而從無癲癇發作。發作形式包括限局性運動性發作、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不典型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等。發作可于失語前出現,也可于失語后出現。③心理行為異常:患兒常常有多動、易激惹、煩躁、攻擊行為等。腦電圖背景活動正常,有局灶或廣泛性高幅棘(尖)慢波,顳區為主,睡眠期明顯增多,可伴有慢波睡眠期持續棘慢波。獲得性癲癇失語綜合征常于青春期前后癲癇發作停止, 腦電圖恢復正常,但可遺留語言、行為和社會適應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