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5-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癲癇病是小兒神經系統的常見疾病。最新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約有800-900萬患者,其中半數以上發生于小兒時期。
長期以來,人們將癲癇病看成是一種可怕無比的疾病,其實,這種觀念是一種誤解,癲癇病引起癡呆或神經精神殘疾的比例很低。世界各國臨床觀察也已證實,只要給予合理治療,75%-80%的患兒能夠完全康復。但很多父母一旦得知孩子患癲癇病,便立即到處尋訪名醫、診所,用遍各類抗癇藥物,結果不僅療效不佳,還出現了嚴重的毒副作用。那么,父母應如何正確應對呢?
一?明確診斷是正確治療的前提
癲癇病不僅僅表現為肢體抽搐,還會表現出其他多種類型的發作,如感覺障礙、精神障礙或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可以說任何發作性癥狀都可能是癲癇。無論出現哪種形式的發作,都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根據需要進行腦電圖檢查,明確診斷。
診斷小兒癲癇應重點明確以下三個問題:
①是否確實是癲癇?
②屬于哪一類癲癇?
③引起癲癇的病因是什么?
腦電圖是診斷癲癇的主要工具,如果查出大腦有異常放電(癲癇波)多數即可明確診斷。值得注意的是,約20%-30%的癲癇患兒腦電圖檢查不能發現癲癇波,另有約5%左右的正常人腦電圖可出現癲癇波。因此,腦電圖對癲癇診斷非常重要,但絕不是惟一的工具,癲癇的診斷應由?拼蠓蚋鶕純旱牟∏楹湍X電圖結果綜合分析。
二?早用藥科學治療以爭取良好療效
目前,藥物是癲癇首選治療手段,只要堅持科學、系統的用藥,多數患者的病情便能夠完全控制。治療原則為應盡早開始用藥,臨床上一般在第二次發作后給予治療。但如果第一次發作時間很長,如超過半個小時,那么應在第一次發作就給予治療。
有些患兒家長對抗癲癇治療存在錯誤認識,如心存僥幸,企盼不會再發作;或怕孩子服藥后變傻,不愿意用藥;或迷信所謂“偏方”;或因性急而頻繁換藥。這樣,往往會使療效降低或導致治療失敗。雖然,治療癲癇的藥物對神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藥物副作用僅為一過性的,其不良影響要遠遠小于癲癇發作本身對腦功能的損傷。如果不接受正確治療,不僅發作會越來越頻繁,而且還會嚴重損害高級神經精神功能,出現智力、運動障礙或情感異常等。
因此,應用抗癲癇藥物一定要掌握嚴格的原則。多數患兒單藥治療即可獲得滿意療效,少數病情頑固、治療困難的患兒,可采用兩三種藥進行聯合治療。聯合用藥必須在?漆t生的指導下進行,否則不僅不能提高療效,反而會使藥物的副反應疊加;服藥要達到一定療程,只有經過充分觀察后證明藥物無效時,才可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換用另一種抗癲癇藥;必須堅持長期用藥,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癲癇病人在控制2年以內停藥,大約有30%-40%的復發率,而2年后停藥復發率則會大大降低;癲癇患兒應在發作得到控制后,再維持用藥2-4年。
三?定期復查以防治藥物不良反應
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多數藥物的不良反應出現于用藥早期,因此患兒在用藥期間應定期復查,一般來講,應檢查血象和肝功能。開始用藥時,檢查的間隔時間較短,一般在用藥后2周、4周、12周時各做一次檢查,以后可延長檢查間隔。多數病情穩定的患兒,每3-6個月做一次檢查即可。
是否進行血濃度的檢查,應由醫生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決定。當患兒用藥劑量達到常規標準,同時也達到足夠療程,但如果沒能起到抗癲癇的療效,那么應該對藥物的血濃度做一個檢查。
四?面對患兒發作家長要冷靜
癲癇病發作是小兒神經系統的常見急癥,家長們面對正在抽搐的孩子,往往表現出驚慌失措,常做出一些不當之舉,促使病情發展。因此,家長應掌握一些癲癇發作時的家庭護理常識。
發作時,首先應將正在抽搐的孩子放平,同時讓頭歪向一邊,以免吸入口中流出的分泌物而引起窒息,盡量不刺激患兒,也不要用力搖晃。有些家長害怕劇烈的抽搐傷及孩子的口舌或頰部黏膜,經?赡軙龀鲆恍┎槐匾、不科學、不可取的做法,如強行撬開緊閉的牙關,或往上下牙之間填塞筷子、手絹等物,甚至墊上自己的手指。這些做法,既增加了對患兒的刺激,又可能傷及患兒的牙齒,甚至使牙齒脫落、誤吸,造成生命危險。為防止患兒吐出的唾液或嘔吐物吸入氣管,家長應始終守護在患兒身旁,隨時擦去吐出物,救護過程中及時記錄病情變化,如發作持續時間、抽搐的部位、呼吸、面色以及意識狀況等,以便就診時給醫生提供可協助診治和判斷病情的資料。
以上是癲癇病的一些簡單的應對方法,大家不妨學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