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5-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癲癇病的預防保健一直倍受醫生和患者的關注,對某些癲癇病來說具有一定意義,特別是對已患癲癇病者有阻止或減少其發作的作用,這項工作的積極開展,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當然癲癇病的自我保健也是很重要的:
(一)自我心理調適
癲癇患者一旦被確診,必定會給他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很多人或多或少會存在心理問題,常會有絕望心理。癲癇的用藥期往往很長,部分患者可能要終生用藥,加之日常生活難免會發生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情,特別是與疾病相關的事情,往往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這樣對疾病的轉歸相當不利。所以患者面對這些問題時,應積極應對,及時自我疏導,趨“利”避“害”,必要的時候求助于醫生,將這些不利心理問題化解。而做到這一點,患者首先要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持之以恒,病自去亦。
其次,患者應該明確:人的認知觀念完全源于他對周圍環境的覺察,這種覺察往往受個體先占觀念及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并不一定符合客觀實際,感覺并不等于現實,“走極端、公式化”、“想當然”等必然導致對現實認識的偏差,造成對現實認知的一種假象。而這種情況下,患者一定要盡量積極調整心態,對自己重新作個準確的評估,從而對消極的感覺產生免疫。通常采用填寫“三欄對比表”、“日;顒颖”等方式完成認知預演及行為治療中的自信訓練、角色扮演等技巧,也有助于讓患者從實際操作和行為中改變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態度。
(二)自我行為糾正
癲癇患者的自我行為糾正實際上也是一種行為療法,通過有些行為治療的方法,糾正一些不良行為,以避免由此引起的負面效應,F簡介幾種行為糾正的方法:
1.隱蔽法(Cover methed)
Caetula(1971年)首先提出這種行為療法,稱為隱蔽消退法。讓患者在幻想中產生有關焦慮緊張的問題行為,然后在意象中不再接受任何陽性強化刺激,讓它逐漸隱蔽消退。有些學者對促發癲癇的刺激采用這種隱蔽的脫敏法而達到緩解。這種治療的目標是針對與癲癇發作有關的焦慮情況,通過減輕或消除焦慮來達到預防發作的目的。
2.指示控制法(Cuecontrollen method)
讓患者在幻想中慣用與促發癲癇刺激相反的一個詞或策略。告訴患者在非治療期間,當促發癲癇刺激出現時,使用一個指示詞來抑制它,例如焦慮可作為促發癲癇發作的一個部分,在松弛狀態期間,讓患者在幻想中暴露一個焦慮的環境,并讓他聯系這種情況說出或想出一個“松弛”的詞,當日常生活中遇到焦慮情境時,這個詞可用來引起松弛狀態,然而在某些癲癇病例中,焦慮或警覺的增強是癲癇發作起病的一個部分。這種指示控制松弛較為適宜,其他病例,讓患者采用警覺策略較為妥當。有人采用進行性松弛,使患者在幻想中有足夠隱蔽的暴露。但當先兆發生時,讓患者握緊拳頭來警覺自己,并響亮地說出“停止”之詞和盡量保持警覺。這是一種“指示控制警覺”,這種方法仍需進一步評價。
3.松弛技術(relaxing technipues)
癲癇患者在精神緊張時可以誘發癲癇發作,而松弛技術的目的正是消除緊張,這樣可避免癲癇發作,同時對癲癇患者出現的焦慮緊張等也有效。這種技術就是訓練一個人能系統地檢查自己頭部、頸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緊張情況,訓練如何把緊張的肌肉放松下來。方法很簡單,就是坐在椅子、或躺在床上,半閉著眼睛,全神貫注身體的各部分肌肉,并且按次指揮自己緊張著的肌肉松弛下來,以便達到全身松弛的狀態。當學會放松方法后,如再遇到緊張則采用此法使其放松,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自我監查保護
癲癇患者的自我監查和保護是癲癇患者積極應對疾病的重要策略,大致有以下內容:
1.避免誘發因素,注意發病前兆
癲癇病人要調暢情意,控制情感,勿過喜過悲,勿思慮過度,不能過勞,保持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少看電視,不玩電子游戲,在電腦前操作時間不宜太長,少玩麻將,少飲酒等等。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少誘發因素,對癲癇的治療也能起到積極作用,另外,有些癲癇患者發作前出現一些征兆,如頭暈、頭痛、唇麻等,患者要注意觀察。出現這些征兆后,患者應立即采取措施,就近坐下或躺下,避開銳器,以免跌傷或撞傷。
2.堅持治療
癲癇的治療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患者應該持之以恒堅持治療,切勿急于求成,盲目加大劑量,或在病情暫時穩定后突然停藥,這樣均會引起很大的不良影響。癲癇的藥物治療必須使藥物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有效濃度,才能控制發作,隨著治療階段的推進,肌體的五腑六臟陰陽日趨平衡,而突然中斷用藥勢必會打破這個平衡,引起癲癇復發或持續狀態。個別患者停藥中或停藥后復發者,應立即給予以往控制發作的劑量重新治療,必要時考慮延長用藥時間。所以癲癇患者應嚴格在醫生指導下科學治療,堅持服藥。
通過以上的敘述,讓我們對一些有關癲癇病的自我保健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需進一步的認識,可咨詢我們的專家。
![]() 小兒癲癇病表現在 |
![]() 兒童癲癇病與成人癲癇病的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