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3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優化育人環境。大連女子職業中專校長王平說,在心理教育中要善于優化所需要的育人環境,讓墻壁說話、讓環境育人,有意識地通過改善校園文化設施來凈化心理環境。比如,學校對教室進行文化環境上的構建,突出學生特點及專業特色、彰顯人文和諧,是學生從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學樓的走廊上懸掛科學家的畫像、格言警句和學生作品及學生獲獎風采,是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的動力;在綠化、雕塑、樓名、文化設施等方面進行人文環境的設計和建設,形成學校特有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感受學校大家庭濃厚而獨特的文化魅力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和提升。
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是學生道德上、心理行為上的指路人。教師的心理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心理能否健康發展。”惠州商業學校校長鄧慶寧說。他建議,學校應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比如,為每位教師訂閱心理教育方面的書籍,并利用每周教研活動的時間進行學習、討論,幫助教師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時,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教師要善于運用心理學原理,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認真備好課;上課前調節好自身的心態,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和愉悅的意境中學到知識。
創造寬松的心理環境。浙江紹興市職教中心校長樓建兒說,中職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除學習外,日常生活也在學校。每天起床、做操、上課、吃飯、寫作業,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條,又很充實。但刻板單調的生活與年輕人天真活潑的個性產生了巨大矛盾,由于管理和安全的需要,學校制訂了各種規章制度,學生的行為往往受到嚴格的限制。“除了規定,我們還能擁有什么?”這是學生發自心底的吶喊。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作過多、過細的限制,雖然能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但無疑讓學生因為害怕違反各種規定而感到緊張、焦慮和壓抑,喪失了自由表現的機會,抑制了主動創新的動機。學校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紀律;既要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又要養成接受行為規范、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因此,學校要努力創設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組織社團活動,給學生自由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得以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最終成為具有知識、技能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合格人才。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