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3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據悉,就在幾天前,一對中國傳媒大學的情侶跳樓自殺了。幾乎是同期,一名北京理工大學大四的學生也自殺了。再往前,幾乎每個月都有從各地傳來的大學生自殺新聞。有的因為成績不佳,有的因為失戀,有的因為找不到工作,還有的因為對現實失望……而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他們把自己殺死了.
網上有人呼吁要改革教育體制,并針對高校管理和教育內容進行調整。還有人說高校的心理咨詢師太少,還有人說現在學生的心理素質太差,還有人說現實對大學生的壓力太大……總之,都在圍著棺材總結死因——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痛心疾首,怕這些少男少女的精英們哪天因為什么事想不開再自尋短見。
可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些孩子都怎么了?就像事先商量好似的,不信你草草從網上搜一下,他們就跟下餃子似的,真有點兒前仆后繼的意思。是誰得罪他們了,是什么壓力足以讓他們非選擇這條黃泉路不可呢?
在此,我不想只就事論事地分析他們自殺的原因,一來太殘酷,二來,我想通過一些咨詢案例來提醒大家,看看地震發生前有什么征兆,而盡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1] [2] [3] [4] [5] [6] [7] [8] 下
一、父母不和導致孩子失去安全感
一次,我為一個即將考入大學的高三學生做心理減壓,他坦言沒有學習動力,雖然他的成績足以把他送進一流院校。我問他為什么,他說他感覺上大學沒什么意思,好象都在應付,就算考上了,畢業后也沒什么出路……看得出,他不僅厭學,而且有點兒厭世。于是我把他的父母請來交流,希望從家庭關系上找到答案。
談了近半小時,我想我已經知道原因了。這對父母明顯表現出對孩子現狀的焦慮,他們那種焦慮中帶著無奈與渴望,看得出,他們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振奮起來,打起精神好好讀書。他們說,他們不想只得到孩子的文憑而失去孩子的歡樂。可我也發現,這對父母在表達時明顯地貌合神離,在交談時,他們并不默契,各說各的,彼此好象就跟客人似地沒有交叉。如果他們有交流,就會有意見不統一或一言堂現象,可是,他們就像是在開會,父親表達完,母親再說,母親說完后,父親補充。
我反問他們,“你們的夫妻關系如何?”
二人聽到這句話,同時低下了頭。可一旁的兒子卻把頭扭向一邊,翻著白眼兒,看得出,他的情緒出被這句問話調動了起來。
據了解,父母都曾經是高才生,父親在公司是部門主任,母親在單位是處級干部,忙,是他們共同的特質。也因為忙而顧不上家庭,彼此推諉責任,也各不相讓,當然,他們也顧不上孩子。當初,孩子用成績好來取悅父母,本以為“我像你們一樣就可以得到關注”,可誰想到,優秀的成績并沒有讓父母開心,反而對他更加放心,一放心,就更不顧家了。所以,“上了大學可能就會導致家庭破裂”成為孩子的預測,是呀,在他眼皮底下,父母尚且行同陌路,那么一旦他上大學住宿,和畢業后去工作,父母就更能騰出工夫來“折騰”了。所以,孩子對家不放心,就寧肯放棄學業來看著他們,其目的是維護家庭完整。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論:在尚未獨立前,孩子的家庭觀念遠遠超過一切。因為他還需要家庭供給生活來源,一旦家庭破裂,對他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還有什么事比喪失安全感更可怕呢?這就好比出門作戰的士兵,如果大本營的糧草被劫、被燒,還有誰會戀戰呢?
我告訴他們,為了孩子,你們必須盡快成熟,彼此真正溝通,為孩子咨詢,其實是要解決你們的夫妻關系問題,因為這才是癥結所在。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表表現出來的問題,一般都是家長的問題,而如果只在孩子的表面問題上作文章,即使他真的步入大學,那么他那顆不安的心,也有可能讓他內耗生命。
據了解,有些自殺的大學生同樣在高中時表現為上述孩子的心態,并具有同他一樣的家庭經驗,這不能不為一些忽視家庭的父母敲起警鐘。
上
二、期望值過高讓孩子感覺走投無路
一個大二的男生來咨詢,說在大學沒意思,成天只想一個人呆著,同學找他出去,他也不愿見人,甚至連談個戀愛的想法都沒有。從他的父母那里得知,這個孩子經常一個人在河邊溜達,還盡寫一些沮喪、憤世的詩歌,看得出,他消極悲觀,并具有一種程度的心理問題。
我問這個男生,“過去上中學時,父母是怎樣要求你的?”
“還不是跟別人一樣,總說什么上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沒有大學文憑就會被社會瞧不起,還說什么我們家祖墳上都會冒青煙,死去的爺爺也能閉上眼睛了。總之,我在為他們完成任務,現在好了,任務完成了,他們該放過我了吧?”
“你認為你是在為他們上大學嗎?”我問。
“差不多吧,反正志愿也不是我自己選的,從小到大,我都聽他們的,我覺得我從來沒自己作過主,不知不覺就被他們推進大學校門了,但進來后我才發現,這里并不像他們說的那么風光,我的許多同學也是這樣,我們都感覺沒什么意思。”
我問他:“你說,如果把人的出生作為起點,那么終點是哪里?”
他很聰明,快速回答:“是墳墓。”
“對!”我說,“那么你的終點是哪里?”
上
他想了想,“我覺得也應該是墳墓呀,任何人都應該一樣的。”
我轉向他的父母,“如果你們總在他耳邊念叨什么‘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就成功了,就完成任務了,就給祖宗爭光了’之類的話,就等于暗示他‘上了大學就到頭了’,而他剛才說了,到頭是墳墓,你們說,他的面前還有什么前途可言,他當然走投無路了。”
父母面面相覷,父親不服氣地說:“哦,我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呀,那不是想讓他爭口氣嗎?再說,他這么大了,一點兒自主性都沒有嗎?”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如果從小就總聽到父母這種暗示,他怎么可能有自主性呢?如果他自主性強,就不是你們的孩子了,他必須依靠你們生存,所以,‘只有聽父母的話才能生存’成為他的生存觀念,他聽了,就這么做了,可你們少說了一句話呀!”
“少說了哪句話?”母親焦急地問。
“你們應該跟他說,人的一生是從出生走向墳墓,而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和工作,都只不過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站地,到了站要加水,要加油,還要停留一下,可那絕對不是終點,你還得接著前行,一路上,不僅要注意安全,把握方向,還不要忘記欣賞路邊風光,看看那些花草樹木和高山流水,這些景色都是你的,用樂觀的心態去欣賞這美麗的世界。這才是你的人生!”
男孩子頻頻點頭,“我就是感覺生活無望,沒有目標,覺得以后再沒有路可走了,所以特別迷茫。但聽您這么一說,我忽然感覺前面的路還很長。”他看著父母,“我知道你們希望我光宗耀祖,也希望我成才自強,可是,你們對我的期望值太高了,讓我感覺背負著祖宗三代的榮辱,這個壓力讓我透不過氣來。其實我只是需要一顆平常心,覺得考上大學也沒什么了不起,后面還有更長遠的道路,即使會摔倒,會流淚,那也會讓我有一個盼頭,有一份自主選擇的權利,有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
父母點點頭,看得出,他們放心了。
三、完美主義讓孩子恐懼失敗
據了解,有些自殺的孩子是因為考試成績不佳,或怕自己拿不到畢業證,或因自己哪方面表現不良被人笑話……總之,他們怕犯錯,怕讓所有人失望,于是他們一旦感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意,就會絕望。
也就是說,他們為別人活著。他們的價值觀,完全掌握在環境手中,他們對自己沒有認知,心理學有對這種現象有一個說法,叫“喪失自我”。試想,一個把自己丟了的人,怎么還會真實地存在呢?生命就像一臺電腦,如果總給自己輸入一個“沒有自我”的程序,那么早晚有一天,他會真的消失。
有一個高考生來咨詢,她說在答卷時總愛走神兒,而且無法自控。特別是在答數學卷子的時候,頭腦中會一片空白,紙上的那些字好象全不認識了。她急得會出汗,有一次還在考場上哭了出來。因此她的數學成績總不及格,可她說在小學她還曾經是數學科代表。
我請她回憶一下成長過程中受過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