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江北區教委將出臺相關要求,教師批改作業使用約定符號此舉主要為增強學生自信心
重慶時報4月30日報道 小學老師在批改作業時再不能打“×”了。昨日,記者從江北區教委獲悉,一份關于小學教師批改作業的相關要求將于近期出臺,這意味著“×”要退出小學生作業本。受訪老師認為,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有益于增強學生自信心。小同學舉雙手贊成此措施。
“錯的”用約定符號指出
傳統批改作業的辦法是:對的打“√”,錯的打“×”。不少教育專家認為,這種做法過于簡單、粗暴,易刺傷學生自信心,而且學生只知道錯,不知道錯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因此,江北區教委有關負責人透露,近期將出臺相關要求,提出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對的打“√”,錯的則用約定符號指出。如果是語文作業,字詞錯誤,在錯字下畫“-”,并在旁邊打上“?”,如果是句子錯了,在錯句下畫“———”,在下面打上“?”并在錯句旁提示怎樣表述才是正確的。
作文用A、B、C、D等級代替
批改作文也不再打分,用A、B、C、D等級代替,并且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應附上老師的評語。另外,如果學生作業錯誤太多,學生可以申請老師不打等級分,也不寫定性評價,等學生訂正后再評分。
小同學舉雙手贊成
對此,觀音橋小學6年級語文教師宋老師講,不打“×”是素質教育新的體現,說明學校更注重學生的心理成長,是教育改革的進步。新村實驗小學、貓兒石小學等小學校的教師對不打“×”都表示歡迎,認為此舉措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可以避免學生盲目追求分數的心理,也有益于增強學生自信心。新村實驗小學一負責人說,小學階段的教育重在個人習慣和素質的培養,作業本上不再出現“×”,對老師來說是很簡單的操作,但對學生來講則意義重大。傳統教育的影響,使學生一見“×”,就覺得自己成績差,“×”多了,有的學生干脆不去管了,這對10歲左右的孩子來講,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觀音橋小學3年級的周同學告訴記者,他舉雙手贊成不要“×”,“每次看見作業本‘×’多了,寫作業的時候就不來勁。現在改成‘?’,我會去想為什么會做錯,改正后可以再換回‘√’,這多好!”小周高興地說道。一旁的小朋友聽說作業本馬上不見“×”了,都非常高興。同學們說,看見“?”比看見“×”要好受些,作文本上看見A、B、C、D也比直接看見多少分數強。
短評:小小變化孩子受益
教育是宏大的育人工程,但完成宏大的工程得從細節開始。江北區教委即將出臺的小學教師批改作業要求就體現了這一點,雖然只是符號的小小變化,但孩子們受益卻并不小,所體現出來的是博大而入微的關愛。
作業本上不出現“×”,而代之以啟發式的“?”或者下畫“———”。從小的方面來講,是一種超越對錯判斷的改變,它們就像老師親切的詢問:“再想一想,這里對嗎?”從大的方面來講,這實質上是一種心理教育,是啟發式教育的具體表現,所蘊涵的現代教育理念是不容置疑的。有人說,變符號并未改變錯誤本身,孩子需要“挫折教育”。當進入初中以后,再來直面這些符號也不晚。事實上,與老師的愛心和學生獲得的愛相比,沒有“×”之后教育效果會更好。
這一做法值得推廣,并將有更多的孩子不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