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對哈市托幼機構近1200名2歲-5歲兒童的氣質和行為評估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兒童心理呈現不同表現類型,其中難養型約占16.2%、易養型約占2.7%、兒童抑郁型約占17.7%、攻擊型約占20.8%。兒童心理專家于德澧介紹,兒童所表現出的各種不同類型,都是成人后導致疾病的誘因。孩子的這些不良傾向,主要是由于家長平時不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味寵愛,對孩子所表現出的心理癥狀沒有采取及時足夠的矯正措施而導致的。
心理健康問題日趨低齡化
采訪中記者看到,一個剛滿3周歲的小男孩壯壯(化名)在父母的帶領下從外縣趕到市兒童醫院,這個小男孩是心理門診的老患者了。心理行為科主任陳彥平介紹,現在壯壯的情況已經比前些天初診的時候改善了許多,孩子剛來時不會說話,脾氣暴躁,如今他已經會說“你好、再見”等簡單的詞語了。壯壯長得比較胖,據他的父母介紹,孩子飯量非常大,尤其愿意吃大米飯,每頓飯必須吃一大碗米飯。醫生介紹,這個孩子是由于大腦發育比較遲緩,不愿意說話,需要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相配合,這樣可以有效地補腦,逐漸使他的語言功能得到挖掘。
近來,記者從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心理行為科獲悉,連日來,心理行為科的門診量呈現出急劇上升趨勢,日均門診量達到了60例,年齡最大的為14歲,最小的患兒僅3周歲。這些孩子集中表現為缺乏耐性、脾氣暴躁,而且還經常眨眼、聳肩、抓耳撓腮,有的還表現出慢性子,經常丟三落四等癥狀。還有的孩子表現出孤獨癥的一些癥狀: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但是對語言理解能力比較差,聽到家長或老師說的話后像沒有聽到一樣,經常沒有任何反映,飯量還比較大,非常愿意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社會家長重視
“問題”兒童程度提高
隨著越來越多低齡“問題”兒童的增多,哈市各大托幼機構和學校以及年輕父母對兒童心理問題逐漸重視。市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是專業治療兒童心理問題的醫療機構,從這兩家醫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很多的年輕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開始重視。記者在醫院遇到了剛剛出生不久的杉杉(化名),他的媽媽對記者說,“孩子最近經常哭鬧不停,而且還不吃不喝的,在別的醫院開了很多藥物進行治療后都不是很見效,所以就帶孩子來看心理醫生了。”而醫生的檢查結果是,由于杉杉的母親在他出生不久就離開了杉杉,孩子現在患上了分離焦慮癥。
記者在哈市各大托幼機構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各大托幼機構都配備了專職的保健醫生,這些保健醫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生,而是具備了一定心理知識的醫生,每年哈市各大托幼機構還會積極配合醫療機構,為所在園所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免費的心理評估,從而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部分家長在急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同時,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行為疾病,尤其是在孩子患病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誤認為這是孩子有“個性”。兒童心理專家指出,孩子到底有個性還是有病———兒童心理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1] [2] [3] [4] 下
精力總不集中應懷疑多動癥
幼兒園大班的小強近來突然變得異常調皮,上課時總做小動作,一會兒玩玩鉛筆,一會兒拽拽前面小朋友的辮子,一會兒又鉆到桌子下面。小強媽媽挺納悶:從前孩子挺乖的,性格靦腆內向,怎么突然像換了個人兒似的,變得外向活潑起來了呢?后來才知道,原來孩子患了多動癥。像小強媽媽這樣將孩子的病態誤認為是“個性”的家長不在少數。
據哈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專家于德澧介紹,兒童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由于多動癥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許多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如果家長未認識到孩子的病態,不能對其及時引導,反而采取責備甚至是打罵的方式,那么就很可能將孩子潛在的不良情緒激化。
語言暴力:“爸媽死了才好呢”
今年4歲的明明(化名),每天都要午夜以后睡覺,早上10時才起床,無論其父母怎樣哄勸都不管用。最讓父母頭疼的是明明一頓飯就要吃上兩個小時左右。每天面對不聽話、固執的兒子,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每當明明不聽話時,父母就報以打罵。4歲的明明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改變,對父母的感覺也從開始的依賴轉變為憤怒。在這位年齡僅有4歲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說出:“爸媽死了才好呢!”
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醫生于德澧介紹,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語言攻擊,謾罵、詆毀,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于德澧講,明明的氣質評估為語言暴力型兒童,這一類兒童的癥狀主要是對外界的反應較強烈,沒有規律性,極易造成家長的心煩意亂。而這一類兒童除了極端的語言暴力外,他們口中常說的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都屬于語言暴力。
于德澧講,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且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泄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家長以打代教導致孩子愛說謊
6歲的小華就要上學了,讓孩子父母擔心的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小華有了眨眼睛的習慣。剛開始還以為是眼睛出了問題,小華的媽媽帶他到醫院看了醫生,但檢查一切都正常。小華還喜歡說話,坐著幾分鐘就自言自語地說個不停,有時媽媽在看電視,身邊的她仍然說個不停。更嚴重的是,今年開始,小華越來越喜歡說謊,一會兒說同學欺負了她,一會兒又說自己考了100分。
上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一些家長忙于工作,忽視了孩子需要關心的要求,當孩子一次偶然的說謊或者眨眼后,家長注意了,關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里產生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一些看起來不好的習慣。許雅濱介紹說,有些家長習慣以打代教,一發現孩子說謊就是一頓痛打,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令孩子不斷“改進”說謊技術來對付家長的打罵。成人要幫孩子掌握六種能力
為了使孩子不出現精神障礙,擁有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家長、老師都要努力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專家解釋,這里所謂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為的能力。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具體表述為以下幾種能力:
1.了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了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缺乏認識,對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不清楚,對將來要奮斗的目標也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和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在遇到挫折和競爭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即使對成年人來說,正確地認識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學會傾聽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愿意講自己的心里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也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于長期聽不進去,說不出來,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里,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大人要幫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