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一、什么是兒童感覺統合失調?
有許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差、做作業拖拉、多動、緊張、膽小、退縮、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或暴飲暴食等性格障礙而頭疼。過去,有的人將這些問題診斷為多動癥,給孩子吃藥、打針等,但效果甚微,還可能造成某些后遺癥;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有意不聽話,對孩子又打又罵,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創傷。
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的艾爾絲博士于1969年首先發現了在3~13歲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出現上述癥候群,并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需要進行心理訓練來加以矯正。經過科學家的大量臨床心理研究發現,相當數量的兒童出現的上述問題是由于大腦對身體感覺統合的障礙,在醫學和心理學上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或學習能力障礙。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人體感覺器官(眼睛、耳朵、鼻、舌、皮膚、前庭網膜等)從環境中獲得不同感覺信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統合、分析,進而有所領悟、學習、或再命令運動系統做出適應性反應的過程。這就象是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覺并作出適當的反應。沒有它們,交通將亂成一團“事故”不斷。
舉例說明:剝桔子時,視覺使我們知道它是黃色的,圓形的;觸覺讓我們知道它有粗糙的外皮和多汁的果肉;嗅覺告訴我們它有芬芳的氣味;味覺讓我們知道它是酸酸甜甜的;用手掂它時運動覺讓我們知道它是沉甸甸的。綜合這些客觀的感覺,才形成對桔子整體的主觀知覺。透過這樣的認識,孩子知道桔子可當球玩,因為它是圓的;可以用來擲人,因為它是沉甸甸的;可以解渴,因為它是多汁可口的。因此,孩子以后看到電視或圖書上的桔子,就會垂涎三尺,要求媽媽買給他,但是,當他們看到同樣是圓形黃色的球時,卻不會有同樣的反應,這就是感覺統合的功勞。
[1] [2] [3] [4] [5] 下
二、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會有什么表現呢?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添麻煩,挑三揀四,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
視覺統合失調的學齡兒童,在課內課外閱讀時,常會出現讀書跳行、翻書頁碼不對、演算數學題常會抄錯等等視覺上的錯誤,從而造成學習障礙。時間久了,必然會造成孩子學習成績下降,跟不上學習進度,在心理上產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另外,這類患者在生活上還常常丟三落四。
2、聽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則多數表現為經常忘記老師口頭布置的家庭作業或者下節課要帶什么學習用具,他們上課時總是東張西望,老師講的知識一點也聽不進去。平時家長喊他,他也不在意。同時,這類兒童記憶力差。孩子不能讓“課堂40分鐘”產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會影響課外的正常生活。這種現象如不糾正,時間長了,孩子會在心理上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厭學逃學。
3、觸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往往對別人的觸摸十分敏感,心理上總有一種擔心害怕、易受驚的感覺。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愛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的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等。在學習與生活中則表現為好動、不安、辦事瞻前顧后,甚至怕剃頭、怕打針。這樣的孩子被家長帶到醫院請心理醫生診斷,總以為孩子得了“多動癥”。觸覺統合失調的孩子由于心理上總處在一定程度的紊亂狀態,時間一長,必然使學習與生活質量不斷下降。
4、平衡統合失調會讓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常常觀測不準距離,做事時協調能力較差,甚至穿鞋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鞋左右穿反。由于距離觀測不準,會讓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會讓孩子對事物的興趣逐漸減少。一個孩子平衡統合失調,往往會在心理上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與認知熱情。
5、本體統合失調的孩子多數表現在上體育課時不會跳繩,跑步時動作不協調不準確;在上音樂課時,常常發音不準,甚至與人交談、上課發言時口吃等。雖說這些學習課目不是主課,但是,它們卻對上好主課起到很重要的輔助與促進作用,長久下去勢必影響主課的學習。
據兒童心理衛生研究專家介紹,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患感覺統合失調癥,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人的感覺統合系統分為視覺統合系統、聽覺統合系統、觸覺統合系統、平衡統合系統與本體統合系統等。
上
三、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是什么?會有什么后果?
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很復雜,主要與孕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出生后的撫育方式有關。例如:先兆流產、懷孕時用藥或情緒處于應激狀態、早產、剖腹產,出生后家長搖抱少,尤其是沒讓孩子經過爬就會走路,孩子靜坐多,活動少,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等。具體有以下幾點:
1、先天性腦損傷:腦癱、出生窒息、缺氧性休克等
2、神經發育不完全:早產、剖腹產等
3、懷孕期間胎位不正產生固有平衡失常;
4、活動空間狹小、依賴學步車、爬行不足;產生前庭平衡失常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5、父母忙碌,造成幼兒右腦感覺刺激不足
6、幼兒期缺少運動、缺少集體活動等
7、缺少交流、過度依賴電視、游戲機等
8、家庭內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意見不統一,孩子長期處于相對立的教養環境下
9、采用傳統的方式,要求太多或過于溺愛放縱,造成身體操作能力欠缺
10、有潔癖的養育人,限制幼兒活動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或活動不足
11、要求過多,管教過嚴,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
12、延誤校正,造成幼兒自信不足和不良習慣的定型化
這些問題在孩子幼年時也許不會表現出來,到了學齡期,就會在學習能力和性格表現出這樣那樣的障礙。與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們玩什么東西一學就會,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就顯得十分吃力,讓家長和老師非常操心。
據調查,普通人群中,約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家長和老師應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并及時進行心理治療訓練,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發展,造成孩子學習基礎差、心理發育遲緩和人際關系問題,進而出現厭學、逃學、撒謊等行為問題。
上
四、測一測您的孩子是否感覺統合失調
1.不喜歡被人觸摸或撫摩;常拒絕理發、洗頭或洗臉;大熱天也要穿長袖衣服。
2.不喜歡碰觸某些粗糙的衣物或物品。
3.遇意外碰傷或流血時,自己常未察覺。
4.需要父母特別多的撫摩;過分喜歡碰觸某種東西;有強迫性的行為(一再地重復某動作)。
5.害怕搭電梯;不喜歡玩秋千、蹺蹺板、旋轉木馬等.特別喜歡玩旋轉或援搖動的游戲,不會感到頭暈。
6.常有頭暈或跌倒的感覺;怕上高處或跨越水溝;不喜歡被高舉。
7.特別怕黑,在黑暗處經常不知所措而哭鬧。
8.經常碰撞淤血或碰傷;拿東西時容易失手掉落。
9.動作笨拙,活動中經常發生困難。
10.不會自己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帶、拿筷子、寫字或繪畫,或者雖然會做這些,但比同齡的孩子慢很多。
11.分辨不出相似的圖形或物品,不會玩拼圖游戲,左右常混淆。
12.常把數或字顛倒寫,例如:把9寫成6,把79寫成97,把“朋友”寫成“友朋”。
13.經常迷路或迷失方向。
14.兩三歲以后才會說話;有口吃或口齒不清的現象。
15.有重聽或語音分辨不清的現象。
16.特別好動,容易分散注意力。
17.個性孤僻、不合群,在團體中很難交到朋友。
18.常覺得自己很笨,容易遭受挫折,甚至會自我傷害。
19.個性頑固,容易沖動與人爭吵;攻擊性強,經常欺負別人。
上
五、如何克服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