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前不久,某高校舉辦了“校園不文明現象”的曝光展覽,除了毀壞公物、胡涂亂抹等現象之外,男女學生在校園角落里接吻親昵的照片,也在櫥窗內曝光展示,不但引得學生圍觀議論,也受到公共輿論的關注。
在公共輿論的諸多議論中,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態勢,“侵犯隱私”則是對校方“曝光”舉措最普遍的指摘。
其實經過多年來的“普法”教育,準確界定公、私邊界,維護個人權利、尊重他人隱私,已經成為普遍常識。高校作為精英薈萃之所,其主事者想必也知道在目前的輿論氛圍中,上述概念已成基本常識。也正是有鑒于此,校方在事件中的做法和事后的解釋上,都顯得相當慎重,譬如對被曝光的學生只拍背影、不見面目,事后既不追查也不處分等等。于是被曝光的不是某個具體學生的具體行為,而是在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如果真要置之于法律,那張被隱去主體身份的照片,大概并不構成對某個具體學生隱私權的侵犯。
于是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已經明確意識到輿論風險的情況下,校方依然不惜在法律和輿論的邊緣上對學生的“親昵”行為采取追蹤、窺視、偷拍、曝光的“措施”,大概也有著不得已而為之的復雜背景。其中,對高校學生性行為的擔憂,顯然是重要的背景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領導將曝光舉措的初衷解釋為善意的提醒和勸誡,也就顯得格外語重心長。
問題在于,大學生的婚前性行為及其他“涉性”現象究竟到何種程度,而這又對高校的教學秩序和校園風氣造成了何種不良影響,至今大約也沒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的統計和界定。而一種存在狀態和社會影響都不確切的現象,卻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擔憂和道德義憤,一定有著更深層的文化背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其性文化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極其明確而強烈的恥感與罪感。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學生的“親昵”行為定義為“不文明”,就顯得順理成章。
但是,進行性觀念與性安全的教育,必須建立在擺事實、講道理的基礎上,講清輕率行為的直接危害和潛在的負面影響,使其在健康愉悅地享受美好愛情的同時,能夠理性、科學地避免其負面作用。而那種以追蹤、曝光的方式使其背負恥辱感與罪惡感的做法,則不但很難起到正面作用,也與人性發展的時代潮流不合。
那張二戰大兵當街親吻白衣護士的照片,已經成為紀念二戰勝利最經典的畫面而長留在世人心中。不管那個畫面中凝聚了多少復雜的文化隱喻,但其最基本也最為動人的元素,無疑是那激情一吻中所傳達出的文明與人性的勝利。雖然由于文化傳統的不同,我們可以對這樣的行為和這樣的表達持保留態度,但我們文化的發展方向,顯然并不應該與其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