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4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毛毛被車撞死了……”前天下午3時許,趙小姐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趙小姐急忙趕回位于朝陽區松榆里的家,推開門后,家中一片寂靜,熱情的毛毛再也看不到了。
傷心
面包車當街撞死雪納瑞
毛毛是一只迷你雪納瑞犬,是趙小姐四年前從朋友處領養回家的。趙小姐一家人從沒養過寵物,這個新成員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無窮歡樂。
2月21日下午3時,趙先生帶著毛毛在北京工業大學附近遛彎兒,“我們走到一個路口時,一輛面包車突然開過來,毛毛一下子就被撞了出去,可面包車停都沒停,揚長而去。”趙先生傷心地講述著當時的情景,“我只顧著傷心了,沒能記下車牌號。”
昨天傍晚,記者來到趙先生家中,只見他們一家三口人的眼睛都紅紅的。“孩子平時工作忙,每天都是毛毛陪著我們,它特懂事,特聽話。”趙先生看著空蕩蕩的小窩,腦海里全是毛毛的模樣,“那個只能用眼神、動作和你交流的小家伙突然走了,心里的難受勁兒真是用言語難以形容,家里但凡有人不開心,它都會搖著小尾巴跳到你腿上用小爪子拍你的手,用鼻子拱你。每天晚上,毛毛都會老老實實蜷成一個球臥在我的腿上,不吵也不鬧,就算想出去玩,也會看看大人是不是手頭沒事了,才會怯生生地作出請求。”
“這兩天,回家時再沒有毛毛的熱情相迎了,家里也顯得空蕩蕩的。”趙小姐心里雖然也非常難受,可目前最怕的還是父母經受不起愛犬突然離去的打擊。
每次看到路上的雪納瑞(右),趙先生都會想起自家的毛毛
疑慮
是否再養寵物寄托感情
趙小姐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該不該再養條小狗讓家人有個感情寄托”。
在采訪過程中,很多家里養寵物的居民都表示,因為小貓小狗和人類的感情交流很直白,說它們是朋友也好,是家庭成員也好,它們都不求任何回報,一旦融入到一個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寵物與主人勢必要產生感情交流,在人與人關系日漸冷漠的今天,人們對寵物的情感依賴也越來越深。趙小姐告訴記者,她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想讓家人渡過這個情感難關,是再養一只填補痛失毛毛的空白,還是再不碰寵物。
安先生也曾經歷過痛失寵物的經歷。他告訴記者,自小家里就養貓,先后有兩只分別養了十年的貓老死在家中。安先生說:“我爸媽現在都六十多歲了,他們每次都抱著貓大哭一場。自從第二只貓死后,我們家就堅決不再養寵物了。”安先生還奉勸那些太容易動感情的人,不要輕易養寵物。
據朝陽獸醫站院長張海云女士介紹,按目前國內的寵物飼養環境,犬類的最長壽命為12歲,和人類相差好幾倍,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狗與人的感情最深的時候,即使沒發生意外,它們也會因為自然規律而正常死亡。
現狀
沒有機構指導養寵物者
我愛我愛寵物醫院的王生元大夫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市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但專門針對他們的行為方式、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指導機構還是個空白,“我個人認為,養寵物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感情寄托不能太深。這應該是養寵物者具備的心理素質,生活中多與人溝通會好一點。”
德道幸福生活心理醫學研究所的心理咨詢師郎容表示,由于多數人把寵物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因此一旦突遭變故,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面對這樣的心理求助者,我們均按照‘親人離去’對待,這種心理治療是最難做的。”她介紹說,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建議咨詢者進行興趣轉移,比如養花、出外旅行等等,以分散注意力。“盡量把生活安排得充實一些,改變生活習慣,使心靈上的創痛盡快愈合。其次,是通過醫生指導,壞事變好事,我們稱之為心理升華,使咨詢人能客觀對待人生中的一切,心胸更加豁達開放。另外,在失去寵物后馬上買個新的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最好能找一個大小毛色相似的,我們把這種治療稱為心理補償,也是一種能讓人盡快走出心理陰影的補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