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4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現代社會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競爭的日益激烈,事業的艱辛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給每一個人,尤其是希望獲得知識、贏得未來發展先機的青年學生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壓力。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并且呈上升發展的趨勢。這種現象的發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如生理、心理、環境等,其中環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這里,主要從環境的角度來“透視”當前大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現狀分析
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與中小學生、成年人相比,大學生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首先,是具有群體性和獨立性。說他們具有群體性,是因為大學生集中在學校居住,在宿舍過著集體生活;說他們具有獨立性,是因為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離開了家庭和父母的呵護。其次,是具有過渡性。所謂過渡性,是指大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處于青春發育期,各種心理矛盾沖突相互交織,是一個迅速趨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心理特征是復雜多變的,缺少相對的穩定性。所以,懶惰、消極、退縮、孤獨、依賴、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心理現象常常出現在大學生身上。這些心理問題并不僅僅存在于學習成績差、社交能力低的學生當中,一些成績相當優秀,同時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也有明顯的心理障礙。例如過度壓抑自己、缺乏自信、心境苦悶、緊張焦慮等,心理健康指標嚴重超出了正常范圍。這些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不適應
多見于低年級學生。有的大學生在家里是獨生子女,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一旦脫離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于是產生心理障礙;有的沒有出過遠門,一旦來到新的環境,由于適應能力差,容易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此外,他們原來在中學都是各校各班的尖子,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受不得半點委屈。而大學里尖子薈萃,對比之下其自我認識會發生動搖,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傷,自感孤立無援。這種由于不適應大學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心理創傷,持續時間長,容易反復發作,排解的難度比較大。
2.自我封閉
大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個性、習慣、愛好、才能千差萬別,難免有些磕磕碰碰,處置不當便會形成矛盾與沖突。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本來就有一種閉索性的心理傾向,在交往中往往自尊心、好勝心過強,對人嚴對己寬。尤其是那些具有攻擊性、自利性和投射性的學生,個性上的弱點使他們在同學中處于被排斥和受冷落的地位,形成慢性苦悶和心境惡劣。
3.自我逃避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仍是應試教育體制,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不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家長或學校代勞。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發展,而且使得學生產生過度依賴感。因此,學生在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尤其是遭到失敗,自信心受到打擊時,容易產生恐懼感。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形成一種逃避心理。
4.性心理問題
青年期是“戀愛的季節”。大學生由于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識的覺醒,對異性更加關心,由戀愛引起的種種煩惱迅速增加,其中以失戀和變態最多。受生理、就業、心理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感情并不牢固,一旦發生裂痕,有的一笑了之,有的則走向偏激。另外,這一時期學生的獵奇心理非常強,當少數大學生由于條件限制和個性缺陷,不能通過正常途徑滿足性心理時,便會出現戀物癖、窺陰癖和同性戀等心理障礙。
二、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因素
這里的環境是指能夠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的各種條件,包括心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學習生活環境等。
1.心理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進行思想、知識、價值觀交流的重要場所,但是在心理交流方面存在欠缺,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空白。不但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心靈的溝通,學生與老師之間也缺少心靈的溝通。這樣的心理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當學生發生心理障礙時,苦于沒有可以渲泄的環境,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憤怒等壓抑在心里。這種心理障礙積累下來,要么爆發,要么轉化。心理障礙一旦爆發,就會使一個人的行為失去理智,做出違法或不可思議的事情來。同時,一個人承受的心理負擔越重,就越容易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且會慢慢地消磨掉一個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2.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文化的轉型時期,這種轉型會給人們帶來現代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對成長中的青年學生心理也會產生一定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環境的多元性。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微觀層面呈現日趨多元化的趨勢。當今大學生思想開放,容易接受新的觀念和經驗,性格開朗、獨立,更富于挑戰性,不再為單一的價值觀所束縛。同時,當今大學生與以往同齡人相比,更注重人際關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視社會環境變遷對大學生產生的某些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處在中西文化交匯、多種價值觀沖突的年代,面對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們常常感到茫然和疑慮。同時,求新求異的心理使不少青年學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這些文化與中國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常常使學生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處于兩難或者多難的境地。此外,隨著傳播媒介手段的日趨豐富,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的書籍、報刊充斥于市場。這些都對求知欲強,但辨別力弱,崇尚科學,但欠缺辯證思維的大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并在不同程度上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這些都應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門的重視。二是社會環境的競爭性。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畢業生逐漸由長期以來的國家統分轉向自主擇業。在這種自謀職業和多種渠道就業的新形勢下,面對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部分學生感到難以適應。另外,在當前分配制度轉軌的過程中,由于學校未能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再加上社會上和就業市場中存在的各種不正之風,引發出為數不少的與就業有關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并不同程度地干擾和影響了高校的教學秩序以及在校學生的正常學習。通過調查發現,剛入學不久的新生中,有21.59%的學生表現出對自己前途的擔心。
3.學習、生活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隨著角色的轉換,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對于大學生來說,其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與中學顯然是不同的。陌生的校園,生疏的面孔,相對輕松的課程,熱烈的生活氛圍,都使大學生在生活、思維及行為方式上作出了調整和改變。但是個體自身與環境變化的脫節,還是產生了適應性的問題,以及矛盾沖突。
(1)理想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對現實社會尤其是大學生活不甚了解,往往憑自己的想象,把大學生活描繪得過于美好和浪漫,并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過高的期望。進入大學后,卻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完善和不盡人意的地方,與理想中的大學生活形成強烈的反差。于是便感到困惑與迷惘,產生一種失落感,情緒出現低落或起伏波動。
(2)缺乏自我再認識的能力。大學階段是青年人自我意識發展最為強烈的階段。隨著各類知識的增多,生活經驗的擴大,感性與理性思維的趨于成熟,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分析和評價逐漸顯得客觀和全面。但對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由于角色地位的改變,容易產生自我評價的偏差。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學生,大多數都是中學時期的“佼佼者”,自我感覺良好,習慣了自己的優勢地位。進入大學后,他們面臨學習成績重新排列組合的局面,同時伴隨著文體、社交能力及知識面的差異,不少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心理落差,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3)失去二次提升的動力。這是大學新生中最為普遍的問題。雖然大多數新生入學后都有著良好的學習愿望,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希望取得好的成績。但相當部分的學生進入大學后,感到沒有了中學階段的那種學習勁頭,學習效率也明顯降低。據對一所高校的調查,44.77%的新生上課時思想難以集中,33.28%的學生缺乏耐力,22.82%的學生感到自己的記憶力減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于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動機是學生將學習需要和愿望轉為學習行為的心理動因,是發動和維持學習行動的內部力量。如果動機不足,沒有明確和具體的學習目標,就會把學習看成是苦差使,滿足于死記硬背,疲于應付考試,從而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對所學專業缺少興趣。據對一所高校的調查,1143名新生中,對本專業不滿意的學生占20.87%,持一般或無所謂態度的學生占22.31%。這是由于部分家長和學生對所填報志愿缺乏了解,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后,才發現對本專業并不感興趣。另一種情況是家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