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征服抑郁長路漫漫
檢出率低,就診比率小,依然是我國抑郁癥防治工作中的現實困境。專業精神醫生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同時,精神衛生防治網絡建設尚十分薄弱,東西部差距較大。
11月19日,上午10點,安定醫院一樓門診大廳內,擠滿了前來就診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掛號窗口顯示,當日的抑郁中心副主任王剛和另一位專家門診掛號已滿。
據院方工作人員介紹,抑郁癥掛號很難,一般早上7點開始掛號,2個小時之內就掛滿,最快的時候一個小時就掛滿。原則上每個醫生半天接診量是20人,但常常會加號。
“差不多20年前,我剛開始從事精神科專業時,門診和住院患者中抑郁癥病比例都很少,現在明顯多了,可以占到百分之三四十,這跟社會上的宣傳有很大關系。自覺自愿就診比例比以前多很多。”田成華說。
然而,總體看來,檢出率低,就診比率小,依然是我國抑郁癥防治工作中的現實困境。
多數情況下,抑郁癥狀并未引起患者、家屬重視。即使明知患病,對于精神病癥的傳統歧視也使得多數病人對于精神專科醫院退避三舍。周東豐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90.1%的抑郁癥病人首診是在非精神科進行的。社會的不接受,使許多抑郁癥病人產生“病恥感”,鮮有人愿意向他人公開自己的抑郁癥病人身份。一些病人本來可以公費治療,但是卻寧愿自己掏腰包偷偷治療。
另一個客觀現實是,我國專業精神醫生隊伍數量少,素質低,漏診誤診情況較多。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介紹說,2007年資料顯示,全國注冊精神科醫師16383人,平均每10萬人擁有1.26個精神科醫生,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近70%。大多數地區精神科醫師沒有經過正規專業培訓。
周東豐介紹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研,15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內科醫生對抑郁癥的識別率為55.6%,而在我國上海,抑郁癥的識別率僅為21%。
待遇與投入不足,是精神科醫生隊伍面臨的困境之一。衛生部9月發布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在我國,精神病專科醫院整體經濟收入僅為綜合性醫院的1/15至1/10,自我補償能力有限。
業內人士介紹,在國外,精神科醫生是收入較高的醫生類別之一,國內卻相反,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精神科醫生的積極性。
鄭毅說,社會上常有誤解和歧視,認為精神科很簡單。“事實上,精神科醫生的要求非常之高,在國外需在普通醫生的基礎上再接受兩三年以上的專業學習和培訓,不僅需要具備各種診斷技術,還要具備識別人的思維、意識和情緒以及心理活動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目前,我國精神衛生防治網絡建設尚十分薄弱,且東西部差距較大。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除西藏整體空白外,青海、甘肅和貴州,精神科床位密度都在0.5張/萬人以下。
今年2月,衛生部等部門發布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2015)》中提出,我國將努力在七年之內,在全國所有的縣(市、區)建立精神衛生防治服務網絡。并“完善精神衛生專業機構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銜接機制”。
作為亞洲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及相關學科協會主席,鄭毅認為“對抑郁癥的預防應當從兒童做起。” 在美國,精神科醫生中有1/4的人在從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在我國,專門從事兒童精神疾病工作的不足200人。“我國兒童的精神健康狀況如何,目前連一個準確調查數據都沒有。全國兒童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對于民族和社會的未來發展都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急事。”
抑郁癥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定義的診斷標準為:以心境低落為主,與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三大主要癥狀: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