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部影碟,《甘地傳》。甘地使印度擺脫了殖民統(tǒng)治,被印度人民被尊為圣雄。歷史學(xué)家評價說,甘地不是一個王國的統(tǒng)治者,沒有任何官銜,沒有個人財產(chǎn),也沒有卓越的藝術(shù)天賦或者科學(xué)研究的能力,但是,這個身材矮小的印度人卻幾乎以一人之力打敗了強大的大英帝國,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愛因斯坦十分崇拜甘地,他說:后世的人也許不會相信,在這個星球上曾經(jīng)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配得上愛因斯坦如此評價的,人類歷史上能有幾個人?
甘地將英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出去,用的武器是和平、非暴力、不合作三個原則。嚴格地說,這都不是武器,但它們的力量卻比任何武器都要強大。甘地第一次說出這些原則的時候,英國人笑了,仿佛在嘲笑一個小孩威脅大人說“我不跟你玩了”。看影片的人,如果不知道最后的結(jié)果,也會嘲笑甘地的天真可愛:大英帝國的堅船利炮,豈是你非暴力不合作就能將它戰(zhàn)勝的?可最后的結(jié)果是,英國人敗了、走了,印度人贏得了獨立。
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有一些急躁的印度人也使用過暴力。雖然也是被逼無奈,但這樣做恰好幫了英國人的忙:你搞非暴力,我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如果搞暴力,那正好給了我出兵鎮(zhèn)壓、拘捕領(lǐng)頭人的口實。幸好甘地及時出面制止,才避免了更糟糕的結(jié)果發(fā)生。所以,那些使用暴力的印度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為敵人的“合作者”。
甘地的辦法,即非暴力不合作,也可以用在個人的人際關(guān)系中。一位二十歲的女孩告訴我,她和她母親的關(guān)系非常不好。每次因為一點小事,一方指責(zé)另外一方,被指責(zé)的不服氣,就開爭吵起來并迅速升級。我聽了以后對她說,你和你母親“合作”得很好啊,就像干柴與烈火的合作:要么你是烈火,她是干柴,你一點她就著火;要么她是烈火,你是干柴,她一點你就燒起來。很顯然,她從未從合作的角度來看待她和母親的爭吵,所以聽了我的話以后,她愣了好一會兒,然后說:你是不是說,我們?nèi)魏我环讲辉诔臣苌细鷮Ψ胶献,架就吵不起來了?我反問道:有一方不合作,那還叫吵架嗎?
在學(xué)校或者工作單位,如果我們仔細考察那些互相可以稱得上是“冤家”的人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僅是冤家而已,他們還是沖突上的很好的搭檔、伙伴、戰(zhàn)友和合作者。他們在情感上聯(lián)系的非常緊密,一個人生了氣,另一個人絕對高興不起來;一個人攻擊對方的時候,另一個人絕對會馬上回應(yīng),就好像是兩個打乒乓球的運動員一樣,配合的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