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人格(簡單地說,就是心),分為下列構造:
人格的最外層,是假面具,為了順應社會習慣和傳統而必須具備的行為,(或者說是演技),不是出自真正的欲念或本質。當假面具和后面將要介紹的“自我“相近得難以區分時,也就是應負社會的演技強過本身真正的欲忘和感情,這個人就是沒有個性。
“自我”,是人格的中心,由有意識的認知、記憶、思考、感情等組合而成,也就是有意識的心。
所謂的無意識,是“所有非意識(自我沒有察覺到的)心之內容或心之過程的總稱”。
楊格認為這種無意識的心之內容是絕對存在的。
對歇斯底里性健忘癥患者施以催眠術,完整的叫出被遺忘的事物;一般人早就能記憶的事情,卻在數十年后的夢中出現等等都是最好的證明。
他主張,有意識的經驗(認知、記憶、思考、感情等)被遺忘、抑制、忽視,而轉入無意識,以及知覺太弱或注意力被轉移而無法到達意識境界而變成無意識(被埋入無意識的世界)等等,確實是存在的。
這些無意識內容可以從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取得,因而命名為“個人的無意識“。楊格認為這些的更深層還有“集合的(普遍的)無意識”,如果能把人類共同普遍式無意識深層轉換成語言,那么人類就是自有人類以來千萬年代代相傳的潛在記憶貯藏庫。
這個貯藏庫里堆積著多少世代累積下來的經驗和智慧,我們有“可能”加以運用,他解釋“集合的(普遍的)無意識”,是創造行為的母胎。
“個人的無意識”和“自我”之間往來頻繁,有時無意識內容浮在“自我”之上,有時則是“自我”中的內容浮在“無意識”之上。正常狀態下,“無意識”對“意識”有“補償”(彌補不足)作用。
能夠讓個人保持最高意識并一直留在意識世界的內容,十分有限。舉一個例子,我們看東西時,注意的地方十分清楚,但是周圍就模糊得如同沒有看見。意識的取向是單面的,被排除的大部分則沉入無意識的世界。所以,無意識經常在補充、調整意識的單面性。
當意識的單面性過于強大時,無意識會與之對抗而造成緊張。同樣的,生活中如果讓意識過于前進、橫行,而使無意識嚴重受壓,也會有相同的情形發生。抵抗激烈、意識和無意識呈敵對關系,無法發揮補償作用,就會產生神經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