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wa4yc"><input id="wa4yc"></input></strike>
  • <ul id="wa4yc"><dfn id="wa4yc"></dfn></ul>
  • <fieldset id="wa4yc"><menu id="wa4yc"></menu></fieldset>

    埃里克森的人格論

    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這是一個自我意識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理論。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⑴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愿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志生命誕生的怒吼。”

    ⑵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范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于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⑶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么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于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里,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⑷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于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愿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系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埃里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 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⑺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后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后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⑻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由于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沖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于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埃里克森認為,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上一篇:男士心理“更年期”
  • 下一篇:發現說謊的方法
  • 無相關信息
    健康知識

    健康圖文信息
    紅云制藥攜手分眾,打造“消積食,順胃氣”消費新選擇
    紅云制藥攜手分眾,打造“消積食,順胃氣”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四虎成人精品| 欧美精品整片300页| 久久精品嫩草影院|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免费看一级毛片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韩国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婷|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jizzhd精品欧美|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 99re66在线观看精品免费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 www.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无码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