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第一起咨詢是一份來自某重點大學的書面材料,發起人是一位經濟系三年級的女生,她代表十幾名女生鄭重地起草了上千字的“獨身主義協會的宗旨”,向我提出咨詢,并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
“獨身主義協會的宗旨”稱:探討獨身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必然性及其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目前在中國實行獨身主義的可能性。總之,為獨身主義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為獨身者不再受社會的歧視,為保護獨身主義者的權益和地位而吶喊、奮斗。
獨身主義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甘愿孤獨寂寞。
成立獨身主義者協會,為獨身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社會支持以及志愿者服務機構,云云。
第二起咨詢是某師范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若干女生,也就獨身問題提出類似的口頭咨詢。以上兩起咨詢,我均對主要人物進行了走訪。
家境:多屬小城市或鄉鎮的農工家庭,一般經濟條件較差,預示個人將來要承受較重的生活擔子,既要贍養老人又要盡教養弟妹的義務。
儀表:容貌一般,有明顯的儀表自卑感。
經歷:一般均有一次或數次的交友挫折、失戀的體驗或正處在情感危機后的康復階段。
志向:一般對個人事業有所追求,希望通過奮斗取得較大的成就。
性格:較固執、敏感、猜疑、偏見,防衛性強,耐苦、有毅力、競爭力和自立能力強。
信仰:普遍對天主、耶穌感興趣,不相信迷信預測,但不排除宿命論的成分(指非政治性的)。
早期創傷:主要是影響心理發展的童年體驗。其中包括在嚴重的父母失和狀況下的受虐待,經常處于家庭撒氣筒的地位;青春期前后的戲謔性或強暴性的性體驗;對女性發育特征的恐怖、羞恥和禁忌;對雙親作愛的厭惡和對男性欺壓行為的不滿;早期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遲滯或挫折;童年喪失親人,特殊社會環境(如文化大革命)的精神創傷等。
第三起咨詢來自某市重點中學初三年級的5個女生,平均年齡16歲。她們提出獨身主義是出于這樣一些因素:因父母輩、兄妹輩的婚姻不幸、家庭不和,以及目睹過幼小子女失去父愛或母愛的凄慘景象,正處在青春妙齡時期的她們,又耳聞周圍一些女生,因陷入早戀漩渦,失學失業,前景暗淡。為了學業和未來,她們立志不談戀愛,不與男同學接觸,共守信約,共同監督勉勵永不變心。
一年后,這5名女生3名考上重點高中,2名考上中專,其中一名高中生已墜入愛河。按4個女生的說法:“我們勸她挽救她,她不聽。為此我們感到傷心,我們繼續恪守信約,并訂下誓盟,走獨身之路。”
第四起是電話咨詢,她們是來自北方某港口城市的7名32一38歲的未婚女性,大專文化程度,有明確的專業愛好和穩定的工作環境。她們想走獨身之路的原因是:自身年齡偏大,與同齡男性交友屢屢受挫,她們感到這些男性各方面素質都較差,卻有一種令人厭惡的男性優越感,叫人無法接受。她們覺得這個世界婚姻太畸形、太不公平。索性避開這條路,以示對現實的反抗:“我們深知人性的需要對獨身女性的沖擊力量,但這畢竟是原始的,非社會化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社會化把它升華、轉移。一個人難以做到,7個人就容易做到,因為志同道合有著共同制約和感染力量。”
“走獨身主義的道路,我們也不無擔心和顧慮:一是家庭社會的壓力,二是老年依靠誰?我們可以我行我素,也可以孤芳自賞,但我行我素易招是非,孤芳自賞會變得性格古怪。縱然這些都順利通過,那么到了老年怎么辦?我們希望社會不要把我們忘掉。現在,我們求助于心理學家的是,選擇獨身是不是一種心理變異,老姑娘就一定會變態嗎?有沒有預防的辦法?”
以上是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們提出的有關獨身問題的咨詢,可見她們的迷惘是很深的。
為了滿足心理咨詢者的要求,我僅以美國一位獨身者的社會調查材料為參照,來試探性地做些解答。
在(生命周期與社會化)這本著作中,有位女獨身者的調查數據表明,90年代初,美國不同年齡群單身女性的數字為:
20~24歲為2850(千)人;25~29歲為726(千)人230-34歲為345(千)人;35~44歲為560(千)人;45~54歲為580(千)人。
可見:30歲是一個年齡界限,在30歲以前的單身女性,具有較大的可變性和可塑性。
獨身者具備三個基本標準:第一,有能力和有機會在經濟上獨立自主;第二,社會心理的自主,即有其基本的生活方式,如感情上獨立于男人和不屈服于男人;第三,獨身應出于完全自愿,而不是因為沒有人求婚。這一條是三個標準中最能明確表達個人意愿的要素,也是最明顯地顯示了獨身主義作為一種信仰的標志,它使得獨身者不會被認為是因為找不到丈夫。
獨身主義者,關鍵問題是社會角色。被人接受的程度和人格上的自愛,因為家庭生活的神圣依然緊緊抓住世人的幻想。未婚狀態仍難免被人們歸結于個人的失敗,獨身婦女所受到的攻擊或缺乏愛心的指責,同樣需要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解釋。她們最難忍受的是受貶抑的社交定義和由此而來的對自身形象的扭曲,以及與異性或已婚夫婦的人際交往都會被烙上微妙的“破壞作用”的印記。“二等公民”的潛伏心理。使獨身婦女難以對自身作客觀的評價,既便是掙脫了上述羈絆的覺醒者,也難完全擺脫。
獨身婦女缺乏友情、信任和知己,日常生活是她們的另一個難題,盡管物質豐富,精神生活卻是相對空虛。她們往往抵御不住意外的騷擾和脅迫,處于自愿孤立無援的地位。
以上可見,盡管國度不同,但中外對獨身的看法以及獨身者的利弊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我們傳統觀念所無法突破的,也是西方無法突破的。為此,我可以坦率地回答本文所涉及的三組咨詢。嚴格說來,前兩組僅是主觀意念性的獨身,換言之,在這個年齡段提出獨身尚無實際意義,盡管女大學生所提出的獨身主義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論水平,但據背景分析仍然不能擺脫沒有找到理想的對象和缺乏對異性吸引力因素。其所設計的宗旨也只能被看作是某種心理壓抑的抒發和聊以自慰的手段而已。所以,與其采取這種逃避式防衛,莫如抓緊寶貴時間投入到學業中去,切莫把一時的感情失利做為勾劃整個人生的策略。
另一組中學生,為了不重履長輩婚姻之不幸,一時性地產生獨身的念頭可以理解,但沒有必要做為一種信念去共同遵守,盡管人到青春期,已經具有自我走向的能力,但那是一種仿同和自居心理的作用,距離自我完善還有一段很長的認識和創造過程。你們還沒有進入成熟的年齡,何必以如此純潔幼小的心靈去承擔這樣事關終生的人生設計呢?
第三組大齡女性,她們提出的的確是一個實際問題,但她們均屬于婚姻難成,不得已才考慮獨身的,缺乏獨身主義者的必需的要求。
我國獨身者所面臨的困難是:如何克服輿論和家庭壓力。除非本人有卓越的成就,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尊重,否則這種壓力是經久難消的。因為我們社會尚無條件保證單身女性有自己的住房而不受親屬的干擾,因此有“有剩男無剩女”的世俗之說。
關于大齡獨身女性的性格變異問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長期的孤寂生活和缺少精神支持力量,使她們養成過分的防衛心理,于是猜疑、不信任他人、固執和偏見的性格便突出出來;二是社會、家庭的壓力,使其具有強烈的對外逆反而內心脆弱和空虛的特點;三是有限的社會交往和單調的潔身自愛的閉鎖生活,使情感變得淡漠,缺乏愛心與同情心。至于改變這些性格的弱點是比較困難的,唯有事先的預防措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單身女性應當注意性格的陶冶,尋覓誠摯的友誼、友好的交往,培養自身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從事社會慈善福利活動等,方可穩定性格,幫助克服性格的變異。
對于獨身主義者的咨詢,作為心理醫生,我僅作以上答復。至于有關獨身主義的理論的探討,以及作為一個獨立人群所面臨的生活及更深層的社會問題的探討,只能留待社會學家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