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生活不可能平靜如水,人生也不會事事如意,人的感情出現某些波動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有些人往往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結果非但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傷了感情,弄僵關系,使原本已不如意的事更加雪上加霜。與此同時,生氣產生的不良情緒還會嚴重損害身心健康,正如德國學者康德所言: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中國傳統醫學也認為生氣有損健康。《淮南子·本經》上講:“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這里所說的釋憾,也就是損性虧本的征兆。《黃帝內經》也明言告誡:“怒傷肝。”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能分泌膽汁,調節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從這里可以看出,生氣對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為研究生氣對人健康的影響,進行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只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即使同一個人,當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變成水后,澄清透明,一無雜色;悲痛時的“氣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時有淡綠色沉淀;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淀。愛爾馬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只過了幾分鐘,大白鼠就死了。這位專家進而分析:如果一個人生氣10分鐘,其所耗費的精力,不亞于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人生氣時,很難保持心理平衡,同時體內還會分泌出帶有毒素的物質,對健康十分不利。
既然生氣有損健康,我們就應該學著控制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到煩心的事,也要“戒”字當先,戒除惱怒,不生氣,是最好的心理措施,可以防患于未然。當然,這不是簡單下個決心就能辦到的事情,其中還有道德修養和陶冶情操的問題。古人把“責己嚴,待人寬”,“溫、良、恭、儉、讓”,視為人際交往的準則,人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遇事冷靜、待人寬厚并能適當克制自己的情緒,這實際上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養身當以戒惱怒為本。要養怡身心,就要下功夫修練品行,學會寬厚待人,謙遜處世。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就要思想開朗,心胸開闊,寬宏大量。凡事應該想得遠點,想得通點,想得開點,不要對一些細枝末葉的區區小事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心理容量要大些,能讓時則不妨讓一讓,“退一步”并非意味著“懦弱”,也許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冷釋前嫌,換得云消霧散、海闊天空。要養怡身心,就一定要學會息怒,善于控制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萬萬不可認為生氣是“正直”、“坦率”的表現,或是值得炫耀的“豪放”性格。若是毫無約束地放縱自己,一任性格放蕩不羈,動輒生氣、發火,則是于人無益、對己無利,既傷害了別人,也“懲罰”了自己,實在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