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8-0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隨著老年人活動能力的衰減,子女會更期待老人能主動讓出在家庭關系中占據的支配地位。這時,老人應當心胸豁達,面對現實,樂觀地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并以這些角色應有的行為規范要求自己,在與家庭成員的交往中,建立起和諧、健康的角色關系。
④與現實環境保持豐富多彩的聯系。自我教育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首先是一個實踐過程。閑暇身份和老年生活的嶄新意義、無限樂趣,只有投身于其中才能得到深刻的體驗。有關心理實驗表明,主體活躍水平與接受新刺激的頻率成正比。老年人與社會環境隔絕,很容易引起反應遲鈍、智力下降和情緒上的焦慮、抑郁;而這一切又會不斷瓦解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積極性。為了克服與現實生活不相適應的心理定勢,提高心身活躍程度,老年人除應多參加老年群體活動外,還應以多種形式從多方面(如與家人和鄰里廣泛接觸,參與必要的社交活動,經常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了解社會動態,力所能及地從事一些家務勞動和社會工作等等)加強與生活環境的互動聯系,接受足夠的外部刺激,以保持自身清晰的現實感和肯定并接納新生事物的熱情。
2~2.老年社會化的方法因人而異,但總的原則應當是適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活動特點。按照這一原則,老年社會化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條:
①自我教育。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固然離不開社會生活的影響,但就其主導力量看,這一過程更依賴于主體“內省”式的人格自我調整。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個性發展更趨向于自己的內心世界,更熱衷于內省和沉思,而不大愿意再涉足復雜、多變的環境。這種在主、客觀世界關系中由“主動掌握”向“被動掌握”的變化,雖然潛伏著使老年人因沉湎于過去而脫離現實以至于因循守舊的危機,但也因主體具有了更強的自我解剖、自我控制能力,而為老年人進行有意識的社會化提供了有利條件。青少年的社會化主要靠社會生活環境的潛移默化和外部的教育灌輸,個人自覺進行社會化的主體意識相對較弱;而老年人則不同,一旦他們選定了自己的新角色,確立了社會化的方向,就會在主體意識的明確指引下,主動、自覺、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掌握扮演新角色所需的各種知識和規范。在自覺塑造人格方面,老年人具有特殊的優勢。利用好這一優勢,堅持目的明確的自我教育,老年繼續社會化就能夠進入良性軌道。
②參與群體活動。隨著社會成員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老年人對滿足精神需要的追求變得日益強烈起來。群體生活是精神需求得以滿足的重要場所,缺少群體生活和與之相聯系的情感依戀,人們就不會得到友誼感、義務感、歸屬感和榮譽感等多種高級情感需要的滿足。因此,老年人參加各種與自身特點相適宜的群體活動,以保持自己的社會性精神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在老年社團中活動,老年人不但可以增強體魄,愉悅情懷,而且還能夠相互勾通扮演新角色的體會和感受,交流生活、學習的技能和樂趣;在與青少年等其他年齡組社會成員地位平等的接觸中,不但可加強雙方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消除不同年歲組成員間的社會偏見,而且可以使老年人在傳授人生經驗、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強化自己的社會、家庭責任感。此外,在積極的群體活動中,老年人還會接受一種類似于“角色互換”的教育。與不同年齡組成員交往,可以使他們扮演不同的年齡角色(如在青少年面前他們體驗著“老年”角色的心理,而在長于自己的老人面前,他們又體驗到“青年”角色的心理),并在這一扮演中對新的自我形象、社會對該形象的期待,以及如何處理自我與環境的關系等,加深理解,消除與現實不適應的心理定勢,獲得對新角色的充分自我肯定。
③堅持先期社會化。“老年”是一個處于變化中的動態概念,因此“老年再社會化”,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是一個與年齡同步進行的持續過程。衰老帶來的每一年齡階段的心身變化,都為老年人提出了新的適應和繼續社會化的任務。對此,老年人應當有足夠的認識。
老年人在完成現階段角色轉換的同時,應當提前針對即將面臨的下一年齡階段,提出自己新的角色學習目標,并及早行動,為實現這一未來的角色目標進行各方面的先期社會化,從而能有所準備并滿懷信心地迎接自己下一個階段生命時期的到來。
3~1.中國正面臨著強大的老齡沖擊,到2000年,我國老年人口預計將達一億三千萬之多。無庸置疑,老年再社會化須以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善為前提,沒有整個社會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長足發展前提下提供的各種必要條件,老年社會化便不能獲得堅實的基礎;而老年社會化問題如不能很好解決,其結果也必將會反過來影響整個社會發展的前進速度。因此,整個社會都來關注老年學的研究,從國情出發,多方面入手解決好老年再社會化問題,無論從現實還是歷史的角度看,都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