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歲的陳姨自丈夫去世后已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了,丈夫去世已半年多,在這半年里,陳姨無法正常地吃飯、睡覺,每天在家里不是發呆就是以淚洗臉,而且還常常出現胸悶、頭痛、心慌的癥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陳姨這種情況,她極可能已經患上了老年抑郁癥。據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理科的左小萍主任介紹,如今,除了腫瘤、心腦血管傳統的老年疾病外,抑郁癥也已成為了埋藏在老人晚年生活中的一大“定時炸彈”。
老人抑郁癥占心理門診1/3
據廣醫一院心理科的左小萍主任分析,近年來,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前往醫院求診的抑郁癥老人逐漸增多,占了心理科門診量的1/3左右。老人患上抑郁癥的原因有很多種,但以退休后心理失衡、喪偶后悲痛打擊、長期慢性病的折磨排在頭三位。
個案一
退休心態難調適苦悶淤積
今年66歲的王老伯退休已經一年多了,可這一年他過得一點也不快活。剛開始退休的時候,王伯每天還是一到7點就起床,有幾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經退休,拿著公文包準備去上班。過了沒多久,王伯開始出現胸悶、心悸等癥狀,而且整個人覺得特別煩躁,看什么都覺得不順眼,而且動不動就會對家人發脾氣。開始時,王伯以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誰知看了多家大醫院,治療了近一年卻都還是沒有什么起色。在朋友的介紹下,王伯找到了心理醫生。
經過檢查,心理醫生覺得王伯患的并非心臟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郁癥。原來,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職的王伯突然間無法適應退休帶來的落差,再加上以前長年忙于應酬,沒有培養什么興趣愛好,也沒有什么朋友,所以退休后難免覺得寂寞,久而久之,內心淤積的苦悶得不到緩解,患上了抑郁癥。
專家點評: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后不平衡、不適應是很多老人在剛退休時出現的心理障礙。這種障礙不及早排除的話,不僅會讓晚年生活悶悶不樂,甚至還會引發癌癥等嚴重疾病。醫生建議這類老人,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這個人生的必經階段,并且放下架子,和所居住小區內的其他老人交朋友,培養種花養鳥等各種有益身心的興趣,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這樣才能走出抑郁的陰影。
個案二
晚年喪偶哀傷孤獨成疾
今年65歲的陳姨和丈夫感情一直很好,一年前,丈夫因患癌癥去世,陳姨的生活頃刻間坍塌了。孤獨和哀傷使得陳姨吃不下飯,晚上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姨不但沒能擺脫喪偶的痛苦,反而越來越消沉,有幾次,她甚至想到了死。
專家點評:晚年失去老伴確實有錐心之痛,也是老人抑郁癥的其中一條重要“導火線”。醫生建議,在度過喪偶初期的哀痛之后,老人首先應該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盡量少呆在家里,減少自己對往事的回憶;其次,老人應該將對老伴的感情轉移到兒女和孫子身上,讓自己的情感找到一個宣泄口。陳姨遵循了醫生的建議,一早先去公園晨運,下午就和鄰居打打麻將,每周還會抽出兩天去兒子家幫忙搞搞衛生,煮煮飯。如今,陳姨的生活很有規律,她笑言自己“已沒有時間傷心了”。
個案三
慢性疾病折磨產生自殺傾向
汪阿婆今年75歲,早年患有的糖尿病日益嚴重,而且還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汪阿婆無法自己行走,而糖尿病引發的白內障,使汪阿婆已接近失明。此外,由于長年患病,汪阿婆花費的醫藥費已經數以十萬計,這時,汪阿婆的兒女因為沉重的經濟負擔也開始對汪阿婆的態度有所改變。
原本在疾病折磨下已經十分痛苦的汪阿婆既內疚又自責,覺得自己確實拖累了兒女,有一次,汪阿婆偷偷留下了一把水果刀,向自己的手腕割了下去……
專家點評:老人長年患病原本已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這時如果家人兒女再對老人冷言冷語的話,很容易把老人逼上絕路。為此,醫生建議長期患病的老人應該把心放寬,以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作為兒女,如果經濟上確實有困難,不妨開門見山地與老人商量。總之,任何困難都總有解決的辦法,一家人共同面對才能共渡難關。
此外,還有的老人抑郁癥是在毫無誘因的情況下發生的。據專家分析,這主要是病人的神經系統內某種介質的水平偏低。這種情況單靠心理疏導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抗抑郁藥物加以治療。
早發現嚴防老人自殺
據左小萍主任介紹,老年抑郁癥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同時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包括軀體、情緒、思想和行為均受到影響。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世界每年約有11.3%的成年人患抑郁性障礙,其中男性發病率為10%,女性發病率為20%。左主任指出,老人抑郁癥的早期發現十分重要,否則抑郁癥不僅會增加老人患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甚至還會引發老人嚴重的自殺傾向。
有關專家指出,老人抑郁癥常因受精神刺激或軀體原發病疼痛所誘發,因此首先老年人在遇到生活變故的時候要學會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多找別人聊天,以排解內心的苦悶。其次,家人要給予老年人,尤其是出現抑郁癥狀的老年人更多的安慰、勸解、疏導和鼓勵,幫助其解除精神壓力負擔。再次,老年抑郁癥常會厭世輕生,家人或朋友要多加監護,嚴防其自殺。
此外,由于抑郁癥的早期常會被誤以為神經衰弱等病,因此在發病開始的時候,老年人自己或其周圍的人就應抓住發病的早期癥狀,盡早到心理專科診治,爭取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