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關于屈光不正的問題,家長們普遍存在以下幾個認識誤區:
誤區一:把孩子的視力下降等同于近視
我們的眼球猶如一臺精密的照相機,屈光系統恰似鏡頭,可以將遠處透射來的平行光線聚焦到視網膜,使我們清晰地看到遠處的物像。一旦在沒有調節力參與的情況下,我們的眼軸長短和眼球屈光力不能很好地匹配了,就稱之為“屈光不正”。如果光線仍能形成焦點,但焦點在視網膜前稱之為“近視”,而焦點位于視網膜之后的稱為“遠視”;光線不能形成焦點而是形成一條焦線的叫做“散光”,焦線位于視網膜前的是“近視散光”,焦線位于視網膜后的是“遠視散光”。不管是哪一種屈光不正,光線都不能很好地在視網膜聚焦,而是在視網膜上形成彌散斑,所以導致視物模糊。通過適當地配戴眼鏡,可以重新使光線正確聚焦在視網膜,獲得清晰物像,從而提高視力。
1983年的一項中國人眼屈光不正發生率的報告提示:7~13歲人群正視僅占59.56%,遠視占25.21%,近視占15.07%,其他0.17%。所以,孩子視力下降不一定都是近視。只有嚴格的規范的驗光才能診斷屈光不正的性質并指導配鏡。
誤區二 :認為配戴眼鏡會加劇近視的發展
其實早在1966年,上海市近視眼戴鏡問題協作組對中學生中戴鏡與不戴鏡的近視眼者進行了為期14~25個月的比較觀察,發現戴鏡與否不影響近視眼的發展。戴鏡的目的是矯正視力,使工作、學習、生活更加便利。正確適當度數的眼鏡矯正,可以提高視力,緩解視疲勞,恢復調節與集合的平衡,預防或矯正斜視、弱視,減低屈光參差,建立和發展雙眼視功能,戴鏡矯正近視散光還有可能阻止屈光度數加深。
眼科學研究發現,新生兒大多為遠視眼,其平均屈光度為+2~+3D(也就是老百姓說的遠視200~300度),此后隨眼球發育,屈光狀態逐漸向近視方向移動,遠視度數逐漸減少。兒童以及青少年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期,生理上眼球也正處在近視化過程中,如果嚴格的散瞳驗光證實已經是近視而不是什么假性近視,那么以后孩子的屈光狀態只可能是近視度數不同程度地加深。
誤區三:靠使用近視治療儀來挽救視力
各種近視治療儀可不可以減緩視力的發展甚至減少近視度數呢?
經過一段時間近視治療儀的使用,也許患兒的視力有某些程度的提高,但這種視力的提高只是識別視力表的技巧能力提高罷了,而不是視網膜上的物像真的清晰了。目前除了能夠改變屈光狀態的角膜塑形術以及準分子激光手術(兩者都有一定的醫療風險和適應癥)之外,還沒有哪種治療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屈光不正的屈光狀態。
至于假性近視,它是眼內睫狀肌痙攣造成的,并不是真正的近視,即便不做特殊治療,只要減少視近時間、多做戶外運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減少睫狀肌痙攣,使得近視狀況減輕,視力提高。
如何正確對待近視?
眼科醫生的建議:
1.減輕學習負擔,減少視近的時間
近視的發生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決定的。單純近視的遺傳往往是多基因遺傳。而已知的環境因素中,近眼工作是最重要的。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了近視的發生與近眼工作有關。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隨著孩子學習負擔的增加,近視的發生發展越來越嚴重這一普遍現象了,所以,很多眼科醫生一直呼吁:一定要真正為孩子減負,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保證有充分的戶外活動。只有減少視近的時間,才可以真正減緩、減少近視的發生發展。
2.不要懼怕驗光配鏡
對于已經存在屈光不正的孩子,如果影響了學習、生活,建議盡快驗光配鏡,以免影響學習,形成惡性循環。另外,通過驗光檢查,還可以發現弱視等眼科疾病,及早地發現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