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路透社健康新聞)即使腦瘤患者把手機生產廠家告上法庭,盡管也曾進行了幾次實驗,得出的結論也比較肯定,但是科學家對癌癥與使用手機有無聯系目前仍無定論。
迄今為止進行的許多實驗都是由無線電產業界贊助的,實驗結果相互矛盾。使手機究竟是絕對安全還是不安全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
FDA認為,關于使用手機的擔憂主要來自于這一事實,即手機在使用時會發射出低水平的射頻能量或輻射,如果輻射水平較高,就能導致生物學上的損害。不過,對這種低水平輻射的影響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幾次動物實驗已經提示,低水平的射頻能加速實驗室動物癌癥的發病。不過還不能確定動物實驗的結果能否適用于手機。
最近,美國健康基金會和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論文發現,使用手機和腦腫瘤并沒有聯系。
實驗對象為891名經常使用手機的用戶,實驗由無線科技研究集團(LLC)提供部分贊助,該集團由手機產業界成立。實驗提醒人們,對長期使用手機的影響還需進行更多的實驗。
隨后很快公布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進行的實驗也沒有明顯的數據支持這一理論——即使用手持電話能導致大腦產生腫瘤。而且它還呼吁開展更多的實驗,以對長期、頻繁使用手機的用戶的風險進行評估。
研究人員也對基因物質進行了試驗。
科學家在實驗室已進行了一系列試驗,以評定射頻可能對基因物質(如基因突變、染色體改變、DNA線斷裂以及血液細胞基因物質中的結構變化)造成的影響。
專門進行的實驗顯示,在暴露于模擬手機輻射后,遺傳物質中的結構發生變化,但專家對實驗的敏感性是否由熱效應造成,及它是否是導致上述結果的唯一原因持懷疑態度。
更麻煩的是,即使使用手機與癌癥無關,每年得癌癥的手機用戶仍有數千人,即每年每一萬個人里就有六人得癌癥。官方的《電器和電子工程師雜志》主辦的《IEEE Spectrum》本年度八月版上由Kenneth Foster和John Moulder發表的文章指出,要測定使用手機對人體的危害有如此之大,需要進行設計更周密的實驗。
手機生產廠家可以把手機設計得更小巧來減少輻射,因為輻射的程度主要與手機同頭部之間的距離有關。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使天線和機身遠離頭部的話,還必須要大機身才行,而消費者一般更喜歡小一點的手機。